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近几年,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都要进行居民肠癌筛查工作,医务人员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填写基本信息调查表,并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液检查和肠镜检查。
一提起做肠镜,有的人心里就不免发憷。
但对于大安山乡今年参加肠癌筛查的居民来说,这个检查过程却没有感受太多的烦恼,因为有个贴心的小伙儿全程陪同他们,悉心的叮嘱和体贴的照顾,让这项检查变得轻松了很多。
由于做肠镜检查,必须把肠道清空的越干净越好,中心防保科医生王盛渤亲自把术前用药送到每位筛查对象手中,并反复叮嘱检查前一天中午进流食,晚上不进食,并嘱其于第二日凌晨五点服用甘露醇,帮助清洁肠道。
为了防止他们做完肠镜后低血糖,王盛渤还自己为大爷大妈们准备了面包。
在检查过程中,王盛渤对每一个参加筛查的居民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心理上。就这样,需要做肠镜筛查的6位居民全都顺利完成了肠镜检查。
检查结束后返回的路上,有个大妈说:听说做肠镜特别麻烦,本来都不想参加了,多亏了王大夫,这么跑前跑后的忙活,原来这个检查也没那么可怕,而且查完后心里也踏实啦......
相关科普什么人最可能患大肠癌?
大肠癌既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因素的作用。
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年龄40岁;
长期烟酒史;
肠息肉史;
慢性腹泻、便秘、便血史;
血吸虫病、阑尾切除史、慢性阑尾炎;
精神刺激史;
家族肠道恶性肿瘤肿瘤史;
长期炎症性肠病史;
嗜好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久坐又缺乏运动者。
上述占到一条者,就属高危人群,建议40岁前进行筛查。
该做哪些检查?
研究结果表明,从普通人群中检出大肠癌高危人群或癌前病变,对癌前病变腺瘤和息肉进行摘除(即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发生,大幅度降低全人群大肠癌死亡率与发病率。所以定期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检查方式包括:
■大便潜血检查大便潜血检查是用单克隆免疫试剂检测出大便中有无微量出血,进而间接判断肠内有出血性病变。
潜血检查需连续3天留取早晨大便行潜血试验,标本取黄豆大小大便即可,检查前及期间不可进食动物血等以免造成假阳性。
这种方法最常用,简单易行。
■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阳性者需行肠镜检查明确出血点,必要时肠镜中取微量组织病理确诊。
肠镜的优势在于可观察全结肠,并可做活检和息肉治疗,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肠癌多由肠腺瘤或息肉恶变而来,息肉恶变需5~15年过程,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筛查过程中发现并摘除就能有效预防癌变。
息肉镜下切除示意
所以,我们建议,40岁的人群每隔3-5年做全面胃肠镜检查;40岁以上合并有早期症状的人群则需要每年做胃肠镜检查。
■肛门指检肛门指检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准确的直肠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10cm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80%的直肠癌都能被发现;但是对于高位结肠病变,则没有意义,还需要肠镜检查。
如何预防大肠癌?
■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
高纤维素不但有助于促进肠内致癌物质排泄,还可稀释肠腔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
尽量减少经过煎、烤处理的红肉(猪、羊、牛等)摄入量。
■积极治疗大肠炎症性疾病
肠道细菌,特别是厌氧菌大,对肠癌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比较肯定的癌前病变,一般发病10年后,每10年增加10%~20%的癌变率。
■早期切除大肠息肉样病变
大肠息肉样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等,是与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良性病变。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减少吸烟与酒精摄入
吸烟与大量酒精摄入已经被证实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也是刺激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控制好烟酒的摄入量就能降低癌变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
消化道肿瘤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的要提前到40岁甚至35岁做肠镜检查。
■适当运动,减肥缺乏运动、久坐、肥胖、熬夜被认为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年轻人尤其要注意,肠癌的年轻化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来源:大安山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