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精粹庄礼兴教授运用四神针加胃三针

导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精神心理因素是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庄礼兴教授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运用四神针加胃三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既改善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又调节了胃肠道功能,疗效显著,极具临床探讨及推广意义。庄礼兴,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医学会、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等重大课题8项。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及参编教材及著作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第一作者),被SCI收录2篇。已指导博士生40余人,硕士生90余人。

庄礼兴教授临床近40载,在治疗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中风病、痛证、癫痫、帕金森病、慢性免疫性疾病、神志病等。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难治性癫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天灸疗法进行了改良与创新。传承针灸大家司徒铃岭南灸法和针刺手法。作为岭南针灸流派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和代表性传承人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靳三针疗法的调神思想,形成了一套以“神志病”为主要对象的调神针法,取穴精简,疗效确切,适应证广泛,适应睡眠障碍、更年期焦虑障碍、中风后抑郁、局部运动障碍、肠易激综合征和疲劳综合征等,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性。

庄礼兴教授运用四神针加胃三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初探

周柳1,庄礼兴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2.广州中医院,广州)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随焦虑、烦闷、失眠等精神心理不适症状。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常常反复发作。

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将上腹痛综合征归属于“胃脘痛”,餐后不适综合征归属于“胃痞”。其病位在胃,和肝脾密切相关,认为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庄礼兴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学派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岭南针灸学派“靳三针”疗法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广州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生于中医世家,师从司徒玲教授、靳瑞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30余载,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靳三针”疗法的治神思想。庄礼兴教授应用四神针加胃三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颇获临床疗效,特对其治疗方法及思想进行探讨。

1验案举隅患者男性,30岁,公司职员,平素工作压力大。年10月16日因反复上腹部胀闷1年余就诊于针灸科门诊;患者诉1a前每于工作压力大时出现上腹部胀闷,餐后饱胀,纳差,伴恶心、嗳气,无腹痛,无反酸,曾于外院行电子胃镜、心电图、腹部彩超检查,皆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自诉,未见报告),曾多次服用促胃动力药、制酸药,症状时有缓解,但反复发作,逐渐感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眠差,外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心脏彩超,24h动态心电图皆未见明显异常。就诊时症见:上腹部胀闷,餐后早饱,伴嗳气,无反酸,无恶心呕吐,伴头痛头晕,无天旋地转感,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气促等不适。纳眠差,二便调。查体:血压(BP)/80mmHg(1mmHg=0.kPa),心率(HR)70次/分,痛苦面容,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中医诊断:胃痞,肝胃不和型;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案:针灸处方:四神针+胃三针,印堂、神庭、申脉、照海;2周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3次;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就诊时明显无痛苦面容,诉上腹部胀闷明显改善,但仍感餐后饱胀不适,偶有头痛头晕及胸闷气短,眠可;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餐后不适感明显缓解,无头痛头晕及胸闷气短,纳眠可,症状改善明显。2选穴思路中医形神一体观认为,形与神互相依附、不可分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为形的生命体现,中医的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对脏腑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相应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矣。”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悲则气郁,均可导致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上腹痛、腹胀、早饱等症。《针灸甲乙经》亦指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影响脾胃气机,还会耗伤心神,心神失养则易出现失眠,多梦等精神心理不适。庄礼兴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病位在胃,但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加大,大多数人常常处于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之中,易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且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不适症状,故在临床上常采用四神针加胃三针,多疗效显著。2.1四神针《灵枢·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心身医学领域日益发展,中医“形神统一”的思想在指导疾病治疗中尤显重要。针灸治疗更为重视“调神”。调神即用针刺调节神的功能,来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疾病。《类经·针刺类》曰“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要”。临床上,庄礼兴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常首取四神针穴,四神针穴是“调神针法”的主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同身寸,下同),相当于督脉前、后顶穴,膀胱经络却穴,而督脉“入属于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且四穴均位于百会穴附近,百会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汇聚旺盛处,是接阳气升发之处,神明之所在,而四神针穴在脑部的投影区较百会穴更大,首取四穴,可调节脑腑精气,振奋精神,调神之效显更著。因神能驭气,通过调神,可使气机调畅,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上腹胀,腹痛等不适得到明显缓解;同时亦可宁神安脑,改善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针刺该穴可改善大脑皮质运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操作时,用30号1寸毫针沿头皮向百会穴方向(四针指向百会,可使神聚,调神效佳)平刺0.3~0.5寸左右,针体快速进入帽状腱膜层,针下若沉紧吸附时,行平补平泻。2.2胃三针胃三针是靳三针疗法中以经络脏腑相关原理组穴的“内靳三针”体系,由中脘、内关、足三里组成,取穴精简,直达病所。中脘穴是胃之募,腑之会,“六腑之气禀于胃”,“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六腑病症,多取其募穴,该穴可振奋脾胃之阳,温通腑气,升清降浊,对于调理中州气机有其独特功效。《针灸甲乙经》曰:“胃胀者,中脘主之。”取之可和胃理气,通腑化滞;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既可借助络脉与三焦经贯通,调畅三焦气机,又因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循行于胸脘胁腹,能通过阴维脉联系胸腹部的经脉,因而对心、胸、胃等疾患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心包代君行令,心主藏神,故内关穴可宁神镇静;《经验特效穴歌》曰:“胸满腹痛内关刺”,取之可健脾和胃,镇痛止呕,宁心安神。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属土,乃土中之真土,合治内腑,足三里穴在足阳明胃经上,故可治疗本经一切疾患,取之可和中理气,健脾益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食饮不化,取之三里”。该穴健脾益胃作用较强,是治疗一切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三穴合用,直达病腑,共奏调理脾胃之功,调畅脾胃气机之效,脾胃气机畅达,则气血化生有源,神气得养,形与神俱。操作时,内关穴用30号1寸毫针直刺约0.5~0.8寸,中脘穴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约1~1.5寸,足三里操作方法同上,三穴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2.3随症加减配穴病情较重,神志衰弱者,可加素髎、人中,二穴同属督脉,具有较强的醒神开窍之功,临床操作时需注意刺激强度,刺激强度以双目流泪为度。兼有焦虑、抑郁者可加印堂、神庭;兼有失眠者加申脉、照海。神庭穴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以神命名,庭即庭院也,盖此穴为督脉的气血汇聚之处,取之可通督脉、调元神,操作时,用30号1寸毫针向头顶方向平刺,透向前顶方向,针体快速刺入帽状腱膜层,针下若沉紧吸附时行平补平泻;印堂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仍位于督脉之上,取之亦可加强通督调神的作用。研究表明该穴可增加下丘脑内5-羟色胺(5-HT)的释放,从而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操作时,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深0.5~0.8寸,平补平泻。申脉、照海皆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分别通阳跷脉、阴跷脉,《灵枢·大惑论》:“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二脉合于目,司眼睑开合,故可以调阳和阴助眠,故常用于兼有失眠的患者。操作时,两穴均直刺0.5~0.8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疾病为器质性或功能性,庄礼兴教授认为,对于器质性消化不良,可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上辅助进行针灸治疗,促进病情恢复,而对于功能性者,大部分患者多伴精神心理症状,根据临床经验,四神针+胃三针疗法不失为一种疗效较佳的治疗方法。3按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认为与胃及十二指肠高敏感、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因素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及脑—肠轴的发现,精神心理异常与胃肠道功能异常的内在联系愈来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人体主管内脏和主管情绪的神经中枢皆位于边缘系统,有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异常通过脑—肠轴,破坏边缘系统和下丘脑间的平衡,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张力和环形肌收缩力降低,致胃收缩和传导速度减慢,抑制胃动力,导致胃动力障碍。此外,脑肠肽作为连接和调控脑—肠轴,直接参与调节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分泌的重要物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神经肽Y、P物质、5-HT同时参与调控情绪,其分泌出现异常,不仅诱发消化道症状,而且可导致患者出现情志障碍。情志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中作为关键因素贯穿始终。庄礼兴教授认为,西医的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临床上,庄礼兴教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整体观念贯穿始终,强调形神统一,选用四神针,通过调节整体之神,既可缓解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又能改善胃肠道症状;而胃三针取穴精简,直达病所,通调胃肠道气机,二者合用,贴合中医“形神统一”的指导思想,达到脏腑—精神—气机畅达,在调节胃肠运动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从而进一步推广。欢迎引用本文:

周柳,庄礼兴.庄礼兴教授运用四神针加胃三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初探[J].天津中医药,,36(5):-.

ZHOULiu,ZHUANGLixing.ProfessorZHUANGLixingsclinicalexperienceintreatingfunctionaldyspepsiawithSishenneedleacupointsandthreeneedlesofthestomachacupoints[J].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6(5):-.

作者简介:周柳(-),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学。

通讯作者:庄礼兴,E-mail:23680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zz/6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