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钙卫蛋白的临床价值

北京荨麻疹医院简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46512.html

钙卫蛋白的概述

  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是一种分子量为36kD的钙、锌结合蛋白,年由Fagerhol等首次发现,属于S-家族,是中性粒细胞更新的重要标志物。钙卫蛋白占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胞质蛋白近60%,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作为生物标记物,钙卫蛋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抗蛋白酶、微生物降解的能力。钙卫蛋白在粪便中均匀分布,不受采样位置影响,能在体内和体外长期保持稳定(一周以上),为病人留取标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粪便钙卫蛋白(FaecalCalprotectin,FC)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钙卫蛋白水平特异性反映了肠道中中性粒细胞活动的情况,是评价肠道炎症的最佳生物标记物,是筛查、诊断和监测肠道炎症的敏感且非侵入性的高特异性指标。粪便钙卫蛋白作为一种世界公认有效的肠病标记物,目前有众多指南推荐其应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如:年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年中国《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年欧洲《儿童克罗恩病治疗共识》、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全球指南: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年,北京)》等等。

钙卫蛋白临床意义

第一、IBD鉴别诊断

  炎性肠病(IB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门诊最常见的肠道疾病,由于炎性肠病的轻症期、缓解期和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症状一致,仅仅通过症状判断容易导致误诊性。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过去被称为绿色癌症、西方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进行性、致残性的疾病。症状在发作时可从轻度到重度,在缓解期可能消失或减轻。大部分患者不能根治,复发风险高。

  正常人的肠道粘膜屏障是完整的,进入肠腔内的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有限,但在肠道炎症时及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由于肠道粘膜糜烂、溃疡,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脱落进入肠腔的炎性细胞明显增多,粪便中的钙卫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粪便钙卫蛋白可作为IBD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尤其是在对无症状的IBD患者筛查中优势明显。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粘膜一般无炎性反应,所以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低。肠道其他炎症性病变,如感染、药物等,粪便钙卫蛋白表达水平可以升高,但低于炎症性肠病。因此粪便钙卫蛋白可作为IBD与IBS及肠道其他感染性炎症鉴别的指标之一。

  研究提示:粪便钙卫蛋白50μg/g可以排除IBD,阴性预测值NPV为87%。粪便钙卫蛋白能够有效区分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FC中值20μg/g,其他胃肠道疾病(AbnormalGItract)FC中值50μg/g,炎症性肠病(IBD)FC中值μg/g。两两间差异显著(p≤0.)。

第二、IBD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判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复发预测

  目前,IBD治疗后仍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粘膜炎症,并有较大的复发可能。粪便钙卫蛋白作为粘膜炎症程度的指标,其浓度的正常化可作为IBD治愈和粘膜炎症痊愈的更严格的预测及鉴定指标。与结肠镜相比,粪便标志物的检查比较方便,容易被患者接受,可以反复多次进行,是量化的化验指标,可以客观而连续地反映肠道局部炎症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进行实时监控,能更及时地发现病情变化。

  FC对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的活动性程度、黏膜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目前检测疾病活动度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相比,FC的灵敏度更高,且血沉和CRP等缺乏特异性。肠道炎症程度用FC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客观评估患者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活动度的新手段。比起CRP之类的炎症性指标,FC能更好地评判内镜下黏膜活动性。大量研究证实FC与内镜下疾病活动性、黏膜愈合程度关系较CRP、血沉更密切。

  粪便钙卫蛋白能够预测克罗恩病(CD)患者的内镜下病情缓解和术后复发情况。克罗恩病患者粪钙卫蛋白水平和CDEIS(克罗恩病内镜活动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不活跃期克罗恩病患者FC水平中值为μg/g(CDEIS0-2);轻度患者为μg/g(CDEIS3-6);中度患者为μg/g(CDEIS7-15);重度患者为μg/g(CDEIS16-44)。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粪钙卫蛋白水平与内镜严重程度、黏膜愈合和组织学活动具有显著相关性,即使黏膜愈合情况下,也能反映微观组织学疾病活动。粪钙卫蛋白水平≤60ug/g,可强预测UC深度缓解,提示可以使用粪钙卫蛋白替代结肠镜检查,评估UC患者"达标治疗"目标。

  IBD患者具有复发倾向,治疗目的一般为维持和诱导缓解,使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缓解期。但目前内镜检查和活检不能及时预测IBD的复发,且肠镜检查患者依从性差。FC的含量可预测UC患者在3-12月期间复发。IBD患者FC升高,IBD复发风险可增加14倍。研究发现:IBD患者在维持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24h及治疗后2个月内分别检测FC,治疗前FC>ug/g,未来2个月可预测疾病复发,敏感性、特异性为91.7%、82.9%。

第三、儿童腹泻原因辅助鉴别及腹泻严重程度评估

  炎症性肠病症状儿童诊断治疗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中,粪便钙卫蛋白最能提高诊断准确性。粪便钙卫蛋白以及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能够减少儿童内镜检查潜在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粪便钙卫蛋白应被推荐用于有炎症性肠病症状儿童患者的分诊。

  在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腹泻患儿中,沙门菌、弯曲杆菌感染患儿的FC水平明显高于轮状病毒、诺沃克类病毒或腺病毒感染患儿。粪便钙卫蛋白可以有效区分细菌或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浓度为89(11-)μg/g,细菌感染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浓度为(-)μg/g。总体上,病毒感染所致腹泻患儿的FC水平略有增高,而细菌感染腹泻患儿的FC水平则是明显升高,因而可以通过检测FC水平而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腹泻。在鉴别重度持续性腹泻患儿的致病因素时,自身免疫性肠病及炎症性结肠炎患儿的FC水平异常升高,远高于原发性肠上皮病变引起腹泻的患儿。

第四、肠癌的早期筛查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病率更是逐年剧增。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结直肠癌已跃居常见肿瘤的第二位,成为第二号肿瘤杀手。据最新统计显示,广州市居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达34/10万,超过肝癌排在恶性肿瘤第二位;上海市居民大肠癌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排名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二位。目前我国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肠癌筛查刻不容缓。多数结直肠癌确诊时已届中晚期,疗效不佳,五年期生存率低,故结直肠癌的早筛查、早发现和早预防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筛查结直肠癌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主要是便潜血试验(FOB)和血清癌胚抗原(CEA),但敏感性却不尽人意。由于肿瘤间断性出血的特点,肿瘤的出血速度可能低于或超出潜血试验的检测阈值等原因,单独使用便潜血试验筛查肠癌的敏感性有很大的不足。同粪便潜血相比较,粪便钙卫蛋白能发现早期不出血病灶,而且结果不受全身情况、饮食成分、一般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的影响。

  钙卫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研究指出: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疾病--包括直径超1cm的肠息肉以及炎性IBD,钙卫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可以有效地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粪便钙卫蛋白筛查结直肠癌的敏感性高达92.7%。

  粪便钙卫蛋白对于IBD的活动性判断、严重程度分级、病程复发预测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是非常理想的IBD肠道标志物。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适用于门诊筛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同时,粪便钙卫蛋白也被推荐用于腹泻原因的辅助鉴别和腹泻严重程度的评估。

  目前胃肠道系统疾病监测主要是通过内镜及其病理组织学进行确诊。虽然内镜+活检准确性高,但这种有创而昂贵的检查不能长期进行,且很多患者不愿接受,而FC稳定性高、标本收集方便、检测方式无创、花费少、准确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强。相比较于血清学炎症指标检测来讲,粪便钙卫蛋白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患者的依从性更佳,不会对患者造成有创伤害,适用于长期随访的患者。消化系统疾病众多,包括功能性与器质性疾病,FC的检测可以鉴别胃肠道系统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而且其检测具有无创性、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能够减少对于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不必要的内镜检查检查次数,医院广泛推广。

美康基因科学钙卫蛋白检测试剂是国内首家粪便钙卫蛋白全定量快速检测产品(京械注准),配套设备免疫分析仪使用,实现全定量检测。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可在10min内完成结果测定。项目采用独家专利的"一次性粪便采样管"(备案号:京丰械备20007;专利号:ZL.0),彻底防漏,取样精确定量,患者可自己取样,操作简便,清洁卫生。一次采样,即可同时满足快速检测钙卫蛋白及便潜血,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诊疗环境的洁净度。使得操作人员检测全程无需与样本有任何接触,干净卫生,更易于被操作人员接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qa/6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