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d/
第一站:病例分析病历摘要:感冒

患者,男,50岁。患者于7天前出现发热、头痛、鼻塞。自服板蓝根颗粒剂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现患者仍发热,微恶风,汗少,鼻塞,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

查体:T36.2℃,P76次/分,R20次/分,BP20/80mmHg。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舌红少苔,脉细数。辅助检查:白细胞0.2×09/L,中性粒细胞0.79。胸部X线片示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过敏性鼻炎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发热伴头痛、鼻塞7天。

(2)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

(3)白细胞0.2×09/L,中性粒细胞0.79。

二、西医鉴别诊断

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异常气味亦可引起发作,数分钟至~2小时内症状消失。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阴虚内热故见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素体阴虚,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营卫失和。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中医疾病诊断感冒。

3.中医辨证诊断阴虚感冒。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滋阴解表。

2.所选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玉竹20g、葱白5g、豆豉5g、桔梗5g、薄荷Og、白薇Og、大枣8g、甘草6g、竹叶Og、天花粉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对症治疗对乙酰氨基酚、银翘解毒片等。

3.抗菌药物治疗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等。

.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病例摘要:哮喘

患者,男,8岁。患者常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发生呼吸不畅,喉中痰鸣3年。3天前因劳累受凉,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又发作。现症:呼吸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闷,咳嗽,痰黄,黏浊稠厚,咯吐不利,汗出,面赤,口苦,不恶寒。查体:T38.8℃,P98次/分,R22次/分,BP30/80mmHg。发育正常,皮肤湿润有汗,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呼吸延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白细胞.2×09/L,中性粒细胞0.85,嗜酸性粒细胞0.07。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喉中痰鸣3年。

(2)T38.8℃,皮肤湿润有汗,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呼吸延长。

(3)白细胞.2×09/L,中性粒细胞0.85,嗜酸性粒细胞0.07。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

二、西医鉴别诊断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实际上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史,喘息长年存在,有加重期,有肺气肿体征,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此外,本病还需与心源性哮喘等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见呼吸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热蒸炼液成痰,痰热胶结,故痰黄、黏浊稠厚、咯吐不利;痰热郁蒸则胸闷、面赤、口苦、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2.中医疾病诊断哮病。

3.中医辨证诊断发作期——热哮。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2.所选方剂名称定喘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5g、桑白皮Og、黄芩0g、杏仁8g、半夏0g、款冬花Og、苏子Og、白果O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等缓解哮喘发作。

3.急性发作的治疗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长期治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射疫苗及脱敏疗法等。

病例摘要:胃痛

患者,男,3岁。月来中上腹胀痛,每因情志不舒而胀痛明显,伴嗳气频繁,时有泛酸。查体:T37℃,P72次/分,R8次/分,BP0/70mmHg。剑突下压痛,腹平软无包块,墨菲氏征(一),肝脾肋下未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白细胞7.×09/L,中性粒细胞0.6。胃镜示胃小弯处有一个0.5cm×0.7cm溃疡,边缘光整。幽门螺杆菌(+)。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胃癌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中上腹胀痛,伴嗳气,泛酸一个月。

(2)剑突下压痛。

(3)胃镜示胃小弯溃疡,Hp(+)。

二、西医鉴别诊断

胃溃疡首先要与胃癌鉴别,本病例年龄较轻,溃疡小,边缘光整与胃癌特征不符,可以鉴别,另可做活检鉴别。

此外,本病还需与慢性胃炎等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胃痛呈胀痛,可因情志不遂而诱发,伴嗳气,舌淡红,脉弦,符合肝胃不和。

2.病因病机分析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胃不和。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胃溃疡。

2.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3.中医辨证诊断肝胃不和。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2.所选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柴胡75g、枳壳Og、白芍20g、元胡0g、槟榔0g、川芎Og、陈皮6g、沉香6g、甘草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饮食、生活调摄。

2.抗HP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3.胃黏膜保护硫糖铝等。

病例摘要:胃痛2

黄某,女,38岁。患者近年来多在进食或腹部受凉后出现上腹部疼痛,热敷或用手按揉后疼痛减轻,平时畏寒肢冷,大便溏泻。查体:T37℃,P60次/分,R20次/分,BP6/78mmHg。腹软,剑突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迟缓。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小弯处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外。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慢性胃炎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上腹部疼痛年。

(2)剑突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

(3)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小弯处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外。

二、西医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进食后胀痛、无消化性溃疡节律性疼痛特点,但消化性溃疡常合并慢性胃炎,使症状不典型,鉴别困难时可行胃镜检查确诊。

此外,本病还须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等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脾胃阳虚故见受凉后上腹部疼痛,热敷或用手按揉后疼痛减轻,脾阳不足则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迟缓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素体阳虚,复感外邪,运化失常,气机阻滞。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消化性溃疡(胃溃疡)。

2.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3.中医辨证诊断脾胃虚寒。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温中健脾。

2.所选方剂名称黄芪建中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芪30g、白芍5g、桂枝0g、甘草6g、生姜Og、大枣Og、饴糖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饮食、生活调摄。

2.抗HP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3.胃黏膜保护硫糖铝等。

病例摘要:淋证

患者,女,63岁。患者平素经常小便不畅,排尿时疼痛。近2周因劳累过度出现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查体:T36.9℃,P80次/分,R9次/分,BP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白细胞7.×09/L,中性粒细胞0.75。尿白细胞5~0个/HP,尿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尿道综合征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小便淋漓不尽伴尿痛2周。

(2)血压30/80mmHg。面色无华,膀胱区压痛(+),右肾区叩痛(+)。

(3)血常规:白细胞7.×09/L,中性粒细胞75%。尿检查:白细胞5~0个/HP,红细胞2~6个/HP,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05/ml。肝肾B超未见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尿道绘合征尾有尿颇、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已、尿有热痛感,腰为肾之府,故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湿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尿路感染

2.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3.中医辨证诊断热淋。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2.所选方剂名称八正散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柏2g、山栀2g、大黄9g、滑石20g、瞿麦5g、萹蓄5g,茯苓2g、泽泻2g、车前子20g(包煎);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多饮水。

2.抗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可用复方新诺明;抗生素可用氧氟沙星等,用药3天,周后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

病例摘要:泄泻

患者,女,62岁。患者约半年前出现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尤以黎明前必肠鸣,腹中隐隐作痛而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近20天腹泻症状加重,现症状为食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身体瘦弱。查体:T36.2℃,P66次/分,R6次/分,BP0/70mmHg。慢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赫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口。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肠易激综合征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腹泻半年,加重20天。

(2)漫性病容,左下腹轻微压痛,但揉按则舒。

(3)大便常规:稀便,镜检未见异常,潜血阴性。结肠镜: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水肿,局部充血,未见溃疡面及出血点。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脾胃受损,故纳呆、食少、乏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损及肾脏,故见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黎明腹泻、手足不温、喜温畏寒、面色黧黑、完谷不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虚衰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肾阳虚衰。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2.中医疾病诊断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脾肾阳虚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2.所选方剂名称四神丸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肉豆蔻0g、吴茱萸3g、补骨脂2g、五味子Og、附子3g、炮姜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宜富营养少渣。

2.药物治疗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鱼油、甲硝唑(灭滴灵)。

病例摘要:泄泻2

患者,女,0个月。

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

查体:T37.8℃,P32次/分,R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09/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泻下水样便小时。

(2)T37.80C,皮肤弹性可,前自未闭cm×0.6cm。

(3)血常规:WBC7.9×09/L,N0.39,L0.6。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二、西医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常有接触史,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可确诊。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进食复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水样便,泻下急迫;湿热阻遏气机则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均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2.中医疾病诊断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湿热泻。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2.所选方剂名称葛根芩连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葛根5g、黄芩5g、黄连3g、厚朴5g、芦根3g、砂仁g、麦芽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应强调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3.微生态疗法。

.肠黏膜保护剂。

病例摘要:血证

患者,男,57岁。

近0天来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今晨与他人吵架,情绪暴怒,随即呕吐鲜血m,遂来院就诊。有乙肝、肝硬化病史5年。

查体:T36.8℃,P92次/分,R20次/分,BP0/80mmHg。神志清晰,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脾肿大,腹水征(+),肠鸣音活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辅助检查:红细胞2.7×02/L,血红蛋白88g/L。总蛋白59.g/L,白蛋白20.5g/L,球蛋白38.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U/L,总胆红素65μmol/L。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56岁男性,情绪暴怒后,随即呕吐鲜血。

(2)有乙肝、肝硬化病史5年。

(3)主要症状为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突发吐血。

()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脾肿大,腹水征(+)。

(5)血常规:红细胞2.7×02/L,血红蛋白88g/L。肝功能:总蛋白59.g/L,白蛋白20.5g/L,球蛋白38.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U/L,总胆红素65μmo/L。

二、西医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出血见上腹部疼痛,典型的节律性,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肝功能正常,胃镜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患者情绪波动后出现呕吐鲜血,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之“血证吐血”范畴,证属肝火犯胃。缘由患者平素情致不节,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络伤血溢所致。胃络损伤,络伤血溢,故见吐血;肝气不舒,肝络失和,故见右胁痛;肝火旺盛,扰动心神,故情绪暴怒,寐少梦多;肝火上炎,灼伤津液,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亢盛之象。病位在肝胃,病性属实。

2.病因病机分析肝火横逆,胃络损伤,络伤血溢。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

2.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一吐血。

3.中医辨证诊断肝火犯胃。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2.所选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龙胆草5g、泽泻5g、木通Og、车前子5g(包煎)、当归5g、柴胡2g、生地黄8g、黄芩2g、栀子Og、三七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暂禁食;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平日可服用维生素和消化酶。水飞蓟素有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每次两片,3次/天。秋水仙碱有抗炎症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mg/d,分两次服,每周服药五天。

3.腹水的治疗限制水钠的摄入;利尿剂;也可以放腹水加白蛋白。

.并发症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应禁食、静卧、加强监护、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5.后期的时候可以采用肝移植。

病例摘要:瘿病

患者,女,29岁。

个月前因亲人去世,过度悲伤,出现急躁易怒,情绪激动,多食易饥,面部烘热,口干口苦,心悸,汗出手颤,体重减轻,大便每天3次,夜眠差。

查体:T37℃,P08次/分,R8次/分,BP30/70mmHg。面色潮红,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触之软。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辅助检查: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甲状腺素升高,血促甲状腺激素降低。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相鉴别。

评分要点

一、西医诊断依据

()甲状腺肿大个月。

(2)面色潮红,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触之软。

(3)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甲状腺素升高,血促甲状腺激素降低。

二、西医鉴别诊断

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虽然肿大,但无甲亢症状,摄碘率可增高,但高峰不前移,可被T3抑制。T3,T,TSH均正常。

此外,本病还需与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其他疾病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辨证依据痰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旺盛,故见急躁易怒、汗出手颤、情绪激动、面部烘热,热伤津液则口干口苦,热扰心神则心悸、夜眠差,胃有郁热则多食易饥,体重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紧均为邪热内郁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痰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内盛,津伤阴亏。

四、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2.中医疾病诊断瘿病。

3.中医辨证诊断肝火旺盛。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法清肝泻火。

2.所选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龙胆草20g、黄芩5g、栀子Og、泽泻Og、木通0g、生地黄5g、当归5g、柴胡Og、甘草6g、夏枯草5g、酸枣仁2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避免紧张、劳累,补充足够的营养,避免高碘食物及药物。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3I治疗,手术治疗等。

3.浸润性突眼的治疗保护眼睛,减轻局部水肿,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抑制甲状腺素合成、释放等。

病例摘要:乳腺增生病

张某,女,35岁,已婚,会计。年2月7日初诊。

患者乳房刺痛2月余,经前明显,行经后可有好转。现症:乳房刺痛,乳房有肿块,

月经史无异常。生育史:孕3产,流产2次。

查体:双乳外观正常,外上象限可及包块,呈片块状,质地较韧,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推之能移,但与周围组织分界并不清楚,有压痛。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辅助检查:B超提示: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囊肿。X线钼钯片:边缘模糊不清的阴影。

中医疾病诊断:乳癖

中医证候诊断:痰瘀凝结证

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病

西医诊断依据:

.乳房疼痛2月余,经前明显,行经后好转。(分)

2.双乳外上象限可及片块状包块,质地较韧,有触痛。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5分)

3.B超提示: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囊肿。X线钼钯片:边缘模糊不清的阴影。(.5分)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软坚化痰

方剂名称: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9g当归9g白术2g白芍2g茯苓2g香附9g郁金9g炙甘草6g白芥子9g蒲黄包煎2g五灵脂包煎9g浙贝母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维生素类药物:可口服维生素B6与维生素E;激素类药物:疼痛严重时选用黄体酮、达那唑或丙酸睾酮。(2分)

2.手术治疗:对可疑患者应作活检切片检查,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则单纯乳房切除手术;若发现有癌变,行乳癌根治手术。(2分)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年实践技能考试注意事项

考试进行中,这份临床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万能答题公式请收下!

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介绍

手把手教你辩证与辨病,拿下中医病案分析0分!

乡村全科实践技能考试全部的扣分点都在这里了!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医考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qa/5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