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为IBS的治疗定个小目标远离IBS,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助力实现IBS治疗目标——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并增加医疗开支[1]。当前,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明确指出,针对IBS患者的治疗目标应为: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2]。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分别提出了类似的治疗目标[]。图1IBS治疗目标IBS对患者最主要的危害是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和排便障碍等主观痛苦感受,以及对生命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的影响。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尚无法“治愈”。2项长期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充分的干预,患者腹痛和粪便性状等可获得改善,短期内(1~个月内)有85%的患者症状改善,65%的患者在随访5年期间症状得以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因此,IBS的治疗目标是改善IBS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而非治愈疾病[2]。

对症下药,改善患者症状

一般来说,IBS的治疗应从基础治疗入手,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调整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在药物的选择上,可对症下药进行治疗。目前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常用药物有泻药、解痉药、促动力药、促分泌剂和抗焦虑抑郁药。图2IBS-C患者治疗用药选择[2,4-5]用于改善IBS-C患者便秘症状的泻药品种较多,对既往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容积性泻药可能加重腹胀和腹痛症状。在渗透性泻药中,乳果糖可增加腹胀症状,而刺激性泻药可导致腹部绞痛,长期使用应警惕因肠道损害导致的结肠黑变病和结肠腺瘤风险[2,6]。因此,使用该类药物虽能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但患者的腹部症状可能会加重。多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证实解痉药可以有效缓解IBS患者的腹痛症状,可并改善IBS整体症状[2]。但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肠易激综合征的管理指南对其推荐级别并不高[7]。药物相关便秘等副作用限制其临床应用[8]。年加拿大胃肠病学会(CAG)临床实践指南:肠易激综合征的管理指南不推荐将促动力药(普芦卡必利)用于改善IBS-C整体症状。这是由于虽然普芦卡必利对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有改善,但无证据表明能改善IBS-C整体症状[9]。相比上述传统药物,促分泌剂可以同时改善IBS-C患者的便秘及腹痛、腹胀症状,满足临床需求,受到国内外指南的推荐[2,10]。促分泌剂包括利那洛肽、普卡那肽、鲁比前列酮等。与安慰剂相比,利那洛肽、普卡那肽和鲁比前列酮均可改善IBS-C患者的症状[7]。利那洛肽是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可增加肠液分泌,加快胃肠道移行,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度。多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利那洛肽较安慰剂可显著增加IBS-C患者自主排便频率,缓解腹痛症状,也被多个国内外指南以高证据等级,强推荐用于治疗IBS-C[2,7,9]。目前,利那洛肽已在国内上市被批准用于IBS-C的治疗[2]。目前普卡那肽和鲁比前列酮尚未在中国上市。普卡那肽最初由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最近也用于IBS-C[7]。鲁比前列酮是一种激活小肠肠细胞顶端表面2型肠道氯通道的分子,被国外指南推荐用于改善IBS-C患者的整体症状[7]。但也有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研究发现,鲁比前列酮短期治疗有效,除腹胀以外,其他所有结果(包括腹痛)均与安慰剂无差异[10]。

减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IBS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虽不会威胁到患者生命,但是由于其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11]。有研究采用SF-6健康调查量表,比较IBS患者(n=)与一般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糖尿病、抑郁症、终末期肾病(ERSD)透析依赖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显示IBS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甚至显著低于糖尿病患者[12]。

图2IBS患者的6项SF-6评分均显著低于糖尿病患者

有效治疗药物在缓解IBS整体症状的同时,还应能够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部分药物虽能改善IBS患者的局部症状,但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限。一项旨在评估欧车前和麦麸治疗IBS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欧车前和麦麸组IBS症状充分缓解的比例显著更高,但腹痛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一项英国前瞻性研究纳入例使用利那洛肽治疗52周的IBS-C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基线期相比,利那洛肽治疗显著改善IBS-C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IBS-QOL评分从基线的46.7分上升到了58.9分(P0.)[14]。目前IBS的治疗药物主要针对单个症状,无法同时覆盖多种症状。临床治疗要合理选择,助力实现IBS治疗目标——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俞星,等.胃肠病学.;20(11):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等.中华消化杂志.;6(5):-12.

.JohnstonJM,etal.CurrMedResOpin.Feb;29(2):-60.

4.SimrénM,etal.LancetGastroenterolHepatol.7;2(2):-.

5.陈旻湖,等.消化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7;20(0):-24.

7.FordAC,etal.AmJGastroenterol.Jun;11(Suppl2):1-18.

8.HeadingR,etal.AlimentPharmacolTher.;24(2):-6.

9.MoayyediP,etal.JCanAssocGastroenterol.;2(1):6-29.

10.GweeKA,etal.JNeurogastroenterolMotil.Jul1;25():4-62.

11.李莉,等.中华消化杂志.;5(7):-.

12.GralnekIM,etal.Gastroenterology.Sep;():-60.

1.BijkerkCJ,etal.BMJ.Aug27;9:b.

14.YiannakouY,etal.TherapAdvGastroenterol.Oct;11:.

审批编号:CN-68;有效期:2年9月

内容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End-

更多医疗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qa/5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