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冷后,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腹泻、恶心等症状,尤其是国庆期间旅游者腹泻可能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
壹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及急腹症等形式就诊,约占消化科门诊量的1/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IBS患病率约为5.7%,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约占2/3。传统药物和治疗措施不能治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致使患者一遇冷、受凉、饮酒、吃辣火锅就会复发,因此,IBS-D的治疗越来越引起重视。
贰
酪酸梭菌与IBS
IB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IBS-D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主要表现为有益菌明显减少,尤其是酪酸菌的减少,从而造成肠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肠道不适。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不仅决定着肠黏膜的完整性,还参与了肠淋巴系统的生长发育,决定着免疫功能正常与否。而酪酸作为肠道内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护肠粘膜完整性及屏障功能发挥主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后,酪酸菌减少,酪酸分泌的不足,会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
而大量繁殖的有害菌可刺激局部和全身异常的免疫应答,促炎症核因子被活化,造成TNF-α、IL-1、IL-8等炎症因子高表达,致使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同时5-羟色胺、神经肽等也表达异常,造成脑-肠轴神经免疫功能异常;此外,有害菌引起黏膜炎症后,会造成肠黏膜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对各种刺激敏感性增高,导致肠道敏感性增加。而这些结果都与IB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酪酸梭菌又称丁酸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于人体正常肠道菌之一。酪酸梭菌可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IL-23的过量表达,促进sIgA的分泌,降低粘膜炎症反应,提高黏膜免疫,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酪酸梭菌进入肠道能分泌大量丁酸,能显著抑制有害菌繁殖,同时分解多糖为低聚糖,为有益菌提供能量物质,促进有益菌生长,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丁酸能够修复受损肠黏膜,恢复肠屏障功能,有效阻止病菌入侵。
因此,酪酸梭菌治疗IBS-D,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肠备米桑,修复肠道粘膜,保护胃肠道,也可提前预防完美出行。
参考文献: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年9月第28卷第9期
END
★服用方法
成人:建议2粒/次,3次/天。
儿童:建议1粒/次,3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