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近日,国际食品期刊《FoodFunction》在线刊登了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姜毓君教授等题为“ProtectiveeffectsofanovelLactobacillusrhamnosusstrainwithprobioticcharacteristicsagainst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intestinalinflammationinvitroandinvivo”的封面论文。姜毓君教授为通讯作者,XuesongLi和DongHu为共同第一作者。近年来,很多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单独益生菌菌株或几种益生菌菌株结合有助于肠道健康和减轻肠道疾病。潜在的原因可能是摄入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改善肠道免疫系统以及保护肠道上皮屏障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益生菌益生作用具有高度菌株特异性,它们的生物学作用不能在菌种水平上进行判定。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一直在筛查具有潜在健康益处的新型益生菌菌株。粪便中的细菌与人体有着长期联系,从粪便中筛选潜在的益生菌可以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医药中。以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可以具有免疫调节活性以及炎症抑制作用。然而,考虑到菌株的特异性,我们需要对分离自婴儿粪便中的一种新型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在肠道炎症中的保护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新型L.rhamnosus是否能够减轻脂多糖(LPS)引起的肠道炎症和损伤,并探究其中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从5种L.rhamnosus菌株中筛选出L.rhamnosusJL-1,这种新型菌株对Caco-2细胞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92.89%),而且能够在模拟胃肠道消化液中存活下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相对L.rhamnosusGG,L.rhamnosusJL-1基因组中无易位区和反转区。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L.rhamnosusJL-1基因组中存在与黏附、耐酸和耐胆盐相关的编码基因。体外和体内试验表明LPS能够引起炎症反应和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而口腔摄入L.rhamnosusJL-1能够抑制LPS引起的肠道炎症和损伤,抑制促炎症因子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其作用呈量效关系。对回肠的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口腔摄入L.rhamnosusJL-1能够减少LPS引起的回肠病理损伤。另外,L.rhamnosusJL-1还能够抑制TLR4和NF-κB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L.rhamnosusJL-1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来减轻LPS引起的肠道炎症。本研究发现,L.rhamnosusJL-1具有潜在的益生菌功能,并可以在抑制LPS引起的肠道炎症和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