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遇到精神紧张就腹泻、次数频繁,检查无明显异常或者检查结果无法解释病情,有可能是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发病率大致为9.8%~12.8%,也就是说大概个人中有十个人患有这个疾病。IBS发病因素、机制假说很多,确诊不易。IBS患者常因腹部症状、粪便形状改变,排便频率异常等就诊。症状反复、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古代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大多直接归纳为“泄泻”“腹痛”“肠郁”“郁症”之类,虽然如此,但无论从文献查找还是实际临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个体调治对这个病效果普遍理想。主要方剂如:痛泻要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升阳益胃汤等。从方剂的应用上也能看出来,古人在观察到IBS这种情况时,也会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情志性的。
现代对于IBS的研究当中,以肠脑轴——肠道菌群(GBA)的相关性为当下热点。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多种复杂的机制和多种物质,包括免疫、代谢、神经等系统。
实验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会随着大脑的发育多次转换。肠道菌群的构成不同,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都会不同。而IBS常被认为是肠道的生理改变和心理因素通过GBA互相作用的结果。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使得大脑产生并释放神经神经递质引起肠道的生理变化。
二、
现代医学中治疗IBS的药物并不多,也无明确确切的方法。但如上所说,中医治疗该疾病只要遵循自身辨证论治的原则,则普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该疾病最为人熟知的当然就是痛泻要方(防风、白芍、陈皮、白术)了。但方剂的运用,最好还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本身。
我们试看如下病例:
(1)
鲍(三三)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变化内风。掀旋转动。心悸流涎。麻木悉归左肢。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饮酒中虚。便易溏滑。议两和肝胃。
桑叶炒丹皮天麻金斛川贝地骨皮
(《临证指南医案》)
本案系肝热化风,传病于胃,肢麻、心悸、眩晕为肝风,流涎溏滑为胃虚被克。故用药桑叶、丹皮、地骨皮、川贝、天麻调肝泻热平风,石斛和胃养阴。整案能看出“情怀不适”致“便易溏滑”,即IBS典型症状,但无用到痛泻要方,即辨证论治之果。
(2)
叶(氏)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火风变动。气横为痛为胀。疏泄失职。便秘忽泻。情志之郁。药难霍然。数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夺。必变格拒中满。与辛润少佐和阳。
柏子仁(二钱)归须(二钱)桃仁(三钱)生白芍(一钱)小川连(三分)川楝子(一钱)
(《临证指南医案》)
形瘦液枯,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气横胃,便秘忽泻。治则辛润肝液,稍佐和阳。徒然辛散只会伤津耗液而毫无好处。《西溪书屋夜话录》云: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痛泻要方也有类似结构,但情况也属不同,不能通用。
IBS的基本病机是肝气乘脾,痛泻要方是比较单纯直接的缓肝和脾的方剂,但病名则一,个体病情不一,具体到实际时因每个人的阴阳寒热虚实不同而需要不同的方剂。任何因素影响到肝脾不和,都会有机会引发IBS。
另外,除了药物疗法、针刺疗法等传统的中医、西药治疗方法以外,还有必要介绍一下心理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比较多样,患者除肠道问题外,常常同时伴有心理障碍。精神及心理因素的刺激通过改变肠道动力和GBA加重肠道症状。在心理行为方面进行干预,不但可以减轻对疾病的生理状态和肠道症状,而且副作用底。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人际心理疗法等,可作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许景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