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易长肠道息肉的人,多数有3个共性

点击上方“健康者指南”-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

莫名其妙的易燃易爆炸?

不明所以的很Down?

鬼使神差的兴奋喜悦?

忽如其来的压力感?

情绪和认知,是我们人类作为高级物种与其他物种的重要区别之一。

??四个信号说明你血液太黏,化血栓,防心梗吃它最管用??

而这种情绪,不仅仅来自大脑,同时还来自肠道。

关于肠道对情绪的影响,最早起源于日本九州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无菌小鼠的应激激素,是正常小鼠的2倍,而他们唯一的差异,就在于它们的肠道菌群。

01

///

情绪的起与落

情绪体现在面部表情上,是微笑、皱眉、流泪。我们体内许多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5-羟色胺、内啡肽等,都与情绪息息相关。

关于喜悦,大多数人都一定听说过多巴胺。多巴胺被不断证明与快乐、兴奋、情欲,甚至上瘾有关。

除了多巴胺,还有很多化学物质,与愉悦的情绪相关,比如5-羟色胺、内啡肽这两种物质。

而低落的情绪,大多数与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的缺乏、或是一些相关激素如梅拉多宁(褪黑激素)的产生。

这些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在我们身体中的代谢与对大脑的反馈,都和肠道菌群有脱不开的干系。

02

///

“快乐物质”与肠道菌群

多巴胺和5-羟色胺,都是会让人感受到愉悦的物质。但是它们怎么和肠道菌群相关呢?

多巴胺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递质。当多巴胺在肠道中被多巴胺受体捕获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包括增强胃肠道蠕动力、改变肠道菌群。

目前能够显示这种直接关联性的试验或论文非常少,机制尚不明确,有零星少数文献提到,通过补充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同时造成肠道菌群的变化。

至于5-羟色胺,则是色氨酸消化分解的产物之一,它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可就密切多了。

我们身体里,90%的5-羟色胺,都是在肠道中产生的。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研究发现,肠道中微生物对于5-羟色胺的合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肠道内“无菌”的小鼠,血液中的5-羟色胺的含量,比正常小鼠少60%。

没有肠道菌群,让我们快乐、放松的5-羟色胺也会减少。

通过肠道菌群的对比,他们还找到了关键的影响因素——近20种产孢类细菌(如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促进了5-羟色胺的生成。

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菌群,移植到肠道“无菌”的小鼠体内,小鼠血液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上升。

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细菌在体内代谢的过程中,会增加体内维生素E的含量。而缺乏维生素E,也是抑郁或焦虑的成因之一。

虽然没有探清其中的具体机制,但现有研究已经足以证明,你的肠道菌群,参与着你感受快乐的过程。

03

///

负面情绪与肠道菌群

人的情绪很复杂,有快乐,自然也有悲伤。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的成因很多,但很少人意识到,缺乏维生素也与负面情绪息息相关。

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你会感到焦虑和抑郁,很可能与维生素B族或维生素E等维生素的缺乏有关。

我们肠道中的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拟杆菌,都能产生维生素B。另外人体内的产孢类细菌,也促进了维生素E的产生。

这些肠道菌群的存在,防止我们感到焦虑和抑郁。

《PNAS》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当研究人员给正常小鼠的肠道中添加乳杆菌,小鼠的压力反应和焦虑状况跟着降低。

反过来,我们的压力水平,也影响着肠道菌群构成。

更有趣的是,这种压力感不仅会影响我们自身的肠道菌群,甚至可能影响胎内宝宝的肠道菌群。

发表于《精神神经内分泌学》杂志的一篇文献证实,母亲产前的压力水平,会影响着宝宝出生后的肠道菌群。

如果妈妈在产前压力过大,或皮质醇水平高,那么孩子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变形菌门细菌较多,有益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孩子未来出现过敏反应或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也更高。

04

///

抑郁症、自闭症与肠道菌群

谈完了多数人每天都会面临的情绪,现在,我们将焦点转向其他疾病——抑郁症与自闭症。

抑郁症的成因错综复杂,人们也一直在找寻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今年2月份,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的一项涉及超过千人的研究,揭秘了肠道菌群与抑郁发生率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中,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小杆菌属(Dialister)两组细菌,与合成多巴胺分解产物的潜在能力有正相关关系。

未来,添加益生菌,也许会成为抑郁症的治疗措施之一。

随着诸多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发表,肠道菌群与自闭症的关系也在一步步揭开。

意大利国家微生物研究所,对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自闭症患者肠道中念珠菌属的相对丰度,是普通人群的2倍多。

有部分动物实验表明,经过益生菌(如植物乳杆菌)干预后,自闭症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

05

///

脑-肠轴

说了这么多肠道菌群与情绪的关系,甚至对认知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脑-肠轴”。

大脑和肠道,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器官,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首先,肠道内的分泌细胞,会与迷走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将肠道与脑干相连,就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传声筒,突触就是中间的那根线,让两边可以互相交流;

其次,肠道内代谢出谷氨酸、5-羟色胺这一类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就像是电报中的信息,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加上大脑的信息加工和解码,就能理解肠道所要表达的信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脑告诉你“我饿了,我想吃XXXX”,你以为你的想法来自大脑,殊不知其实是肠道传递给大脑的信息。

06

///

肠道菌群对大脑的影响,是近年来的新兴课题之一。

从脑-肠轴到菌-脑-肠轴的提出,人们在不断解密大脑与肠道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地探索如何利用菌种(益生菌、粪菌移植),来调节大脑和肠道。

客观来说,肠道菌群未必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潜意识是什么?这是人们一直说不清楚的事情!知道存在,在哪?如何支配?

人们用大脑思考,能够想出的事情极为有限,因为大脑里面只是装了点从小学到今天的各种书籍、学校、报刊杂志的内容!离自然本身的神秘丰富,还相差太远!

如果,你不用大脑来思考,只把大脑当做硬盘来做信息记录,那么,真正的思考器官,不在大脑!在哪呢?

我们的身体内,至少有九个会思考的系统!加起来,叫做三魂六魄!魂,是什么?

就是神经内分泌的工作系统!所有的潜意识,都由神经内分泌调度,那是身体真正的总指挥,根本不受大脑的控制!实际上,优先于大脑,大脑严重滞后,只能够服从神经内分泌的调度。

除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还有体表的细菌群,它们也会思考!另外体内细胞里面居住的线粒体、古细菌,同样有自己的思维系统,它们分别控制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同时,还有一个非常的大脑,在你从未想到过的地方。

真正调控你的心情、决定你的爱好、兴趣,影响你的恋爱、性的,不是大脑,而是你看不起的,弯弯绕绕的,你的肠道!

记住:无论是转换心情、做出决策还是采取行动,你头顶的那个大脑,都不是你身上唯一一个进行思考的部件。

谁让我们想起美食?谁令我们有某种冲动?你以为那是大脑的决策,其实,不是!食物”。不是那个藏在你颅骨里的大脑,而是你的“另一个大脑”。

是的,你没看错,你还有“另一个大脑”。你的身体里还有另一套独立的神经系统。其机制实在太过复杂,因此被称为“第二个大脑”。

它拥有大约5亿个神经元——差不过是大鼠大脑神经元的5倍之多;它大约有9米长,从你的食道一直延伸到你的肛门。正是这个大脑,让你在承受压力时更加渴望薯片、巧克力和饼干。

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ENS)嵌在肠道壁上。科学家从很久以前就知道它能控制消化运动。但现在看来,它似乎也在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跟你头顶的那个大脑通力合作。虽然你意识不到自己的肠道正在进行“思考”,但是肠神经系统确实可以帮助你察觉环境中的威胁,进而影响你作何反应。

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Columbia-PresbyterianMedicalCenter)的迈克尔·葛森(MichaelGershon)介绍说:“肠道向大脑发送的大量信息,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

如果你“潜入”人体内部,你肯定能找到大脑,还有那些从脊髓发出来的末梢神经细胞。但肠神经系统是一套广泛分布在两层肠道组织里的神经网络,远不如大脑那样明显。

因此,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家才发现了它的存在。它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专门负责控制内脏的运作。

它也是“原始的神经系统”(originalnervoussystem),早在距今5亿年前的首批脊椎动物身上就已经出现。后来随着脊椎动物不断演化,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有可能是它促进了大脑的形成,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真正控制大脑的机构!

为何会有这种结论?你想想,食物,决定生命的存在与否!如果肠子不思考,谁能够为肠子思考?古老的物种,几乎都是源于这种像肠子一样的物种!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种群。

如果肠道不能够安然,要大脑干什么?你以为大脑是用来读书的么?但是,自然界发明出大脑,目的只是帮助肠子的需要!记住,满足肠子的需要,是这个物种唯一真正的使命,至于读书、学习、考大学,则是人类后来无聊,折腾出来的事情!

消化当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有一套专门的神经网络负责调控,确实合情合理。

肠神经系统不仅可以控制食物在胃中的机械混合、调节肌肉收缩从而让食物在肠道中移动,而且还能维持肠道不同部位的生化环境,维持消化酶工作所需的正常酸碱度和化学组成。

但是肠神经系统之所以需要那么多神经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吃东西总会带来危险。因此肠道跟皮肤差不多,它们都必须阻止潜在的危险入侵者——比如细菌和病毒——进入身体内部。

如果有病原体穿过肠壁,肠壁上的免疫细胞就会分泌包括组胺在内的发炎物质(inflammatorysubstances),让肠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捕捉到危险信号。然后“肠中大脑”要么会催发腹泻,要么会警告“头顶大脑”。而“头顶大脑”可能会决定催发呕吐反应,或者让人上吐下泻。

实际上,几乎可以肯定,脑袋,管不了肠子,但是肠子可以控制脑袋!

你一定知道这些激烈的肠道反应,或者某些轻微一点的,伴随兴奋、恐惧和压力而来的胃部感觉——你甚至都不需要成为一名肠道病专家。

过去数百年来,人们一直相信肠道会与大脑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或者给人带来疾病。不过直到上个世纪,科学家才开始仔细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联。该领域的先驱人物有二:

一位是美国医生拜伦·罗宾逊(ByronRobinson),他在年出版了《腹部和盆骨中的大脑》(TheAbdominalandPelvicBrain);另一位是跟他同时代的英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兰利(JohannisLangley),他发明了“肠神经系统”这个词。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科学家才清楚了解到肠神经系统可以自主运作;就算把它和大脑的主要连接——迷走神经——切断,肠神经系统依然能调控消化运动。虽然科学家做出了这些重大发现,但是学界对“肠中大脑”的兴趣曾经一度衰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名为“神经胃肠病学”(neurogastroenterology)的新领域才横空出世。

我们现在知道,肠神经系统不仅可以自主运作,而且还能影响大脑。事实上,在迷走神经传递的信号中,大约90%都并非来自“头顶大脑”,而是来自肠神经系统(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andLiverPhysiology,vol,pG)。这样就意味着,副交感神经系统,也是源于肠道的调控!

是什么让你感觉良好?

我们的“第二个大脑”跟“第一个大脑”有许多共同特性。比如它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组成的,而且也拥有胶质支持细胞。它也有自己的血-脑屏障,可以让自己的生理环境维持稳定。它也能产生种类纷繁的激素和大约40种神经递质,与大脑中发现的神经递质属于同一类型。事实上,科学家认为肠道神经元产生的多巴胺,就跟“头顶大脑”产生的一样多。最有意思的是,无论你何时进行测量,人体内大约95%的血清素都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之中。

那么这些神经递质到底在肠道中做了什么呢?大脑中的多巴胺,是一种与愉悦和奖励系统有关的信号传导分子。肠道中的多巴胺也同样是一种信号传导分子。

比如它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送消息,协调结肠肌肉收缩。肠神经系统里的另外一种信号传导分子是血清素——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感觉良好分子”,因为它可以.防止抑郁,还能调节睡眠、食欲和体温。

但是它的影响远不止如此而已。肠道产生的血清素可以进入血液之中,参与修复肝脏和肺部的受损细胞。它对于心脏的正常发育也十分重要,还能通过抑制骨骼形成来调节骨骼密度(Cell,vol,p)。

但这又会对我们的心情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的“肠中大脑”本身显然没有情感,但它是否会影响“头顶大脑”产生的情感?科学家一般认为,在肠道中产生的神经递质不能进入大脑——虽然从理论上说,它们可以进入缺乏血-脑屏障的小型大脑区域,比如下丘脑。

但不管怎么说,肠道向大脑传送的神经信号,似乎确实可以影响心情。比如一项发表于年的研究指出,在其他治疗手段都失败的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经也可以成为一种治疗慢性抑郁症的有效办法

我们似乎也能通过这些由肠道传递给大脑的信号,来解释为什么油腻的食物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摄取食物的时候,肠道内壁的细胞受体可以感觉到脂肪酸的存在,然后向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不过它的作用似乎不仅仅是让大脑知道你都吃了什么。

研究者往一群志愿者的肠道里直接注射脂肪酸,给另一群志愿者注入生理盐水。大脑扫描结果显示,注射脂肪酸的被试对悲伤图画和音乐产生的反应,不如对照组那般强烈。他们向研究者报告的伤感程度,大约也只有对照组的一半

另外还有证据显示,当我们对压力做出反应时,我们的两个大脑之间也有联系。有句英语俗谚说得好,“胃里仿佛有群挣扎不安的蝴蝶”。

这其实说的正是大脑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之后,血液离开胃部、进入肌肉给你带来的感觉。压力也会刺激肠道产生更多的生长素——这种激素不单会让你感到更加饥饿,还会让你感到不那么焦虑和抑郁。

生长素也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它既可以触发快感和奖励系统中的神经元,进行直接刺激;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传递的信号,进行间接刺激。

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outhwesternMedicalCenter)的杰弗里·齐格曼(JeffreyZigman)介绍说,在我们的演化历程中,生长素在缓解压力方面可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在野外冒险搜寻食物时需要保持冷静。

他的研究小组在年报告说,受到慢性应激刺激的小鼠会寻找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而因为基因改造无法在刺激下合成生长素的小鼠则不会受到影响

齐格曼指出,我们现代人可以轻易获取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因此慢性应激刺激或抑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长期提升我们的生长素水平,而且还能造成肥胖。

我们的肠道和精神状态之间,为什么会演化出如此强烈的关联性?葛森认为,原因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肠道获得大量的环境信息。他说:“请记住:我们肠道内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身体外的世界。”所以我们不单可以通过眼睛看到危险、通过耳朵听到危险,还能通过肠道侦测危险。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中心(JohnsHopkinsCenterforNeurogastroenterology)的神经胃肠病学主任潘卡·帕斯理查(PankajPasricha)指出,如果没有肠道,就没有维持生命的能量。他说:“肠道的活力和健康运作特别重要,所以大脑需要跟肠道建立起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这两个大脑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呢?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区别在于“记忆”——但是葛森不这么看。他会告诉你这样一个故事:医院的护士,在每天早上10点钟准时给病房里的瘫痪病人灌肠。

医院之后,他的继任者取消了这套流程。但在第二天早上10点钟,病房里的所有患者都自动开始进行排便运动。虽然葛森承认,除这则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轶事之外,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肠道记忆”的报告,但是他愿意对此观点抱持开放的态度。

肠道与“直觉”

下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决策了。“直觉”或“直觉反应”两个词的英文一个是“gutinstinct”,一个是“gutreaction”,都包含了“gut”——也就是“肠道”。但其实“胃中有蝴蝶”之类的反应,根源仍然在于大脑传来的“战斗或逃跑”信号。

这类信号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或兴奋之感,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让我们决定该不该玩蹦极,或者该不该安排第二次约会。但是这些决策是否有可能来自于你的“第二个大脑”?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

潜意识中的“直觉”,确实需要肠神经系统参与;但真正感觉到威胁的,其实还是我们头顶上的大脑。就连葛森都认为,我们的“第二大脑”无法进行有意识、有逻辑的理性判断。用他的话说:“宗教、诗歌、哲学、政治——这些玩意全都属于‘头顶大脑’。”

不过我们也逐渐了解到,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发育成熟的肠神经系统,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消化不良这么简单。帕斯理查发现,如果对新生大鼠的胃部施加较为温和的化学刺激,会让它们比其他大鼠更加郁闷和焦虑;即使在生理损伤痊愈之后,心理症状也仍然会持续很长时间。他说,包括刺激皮肤在内的其他伤害,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另外,研究者也发现,母乳中包含催产素在内的多种成分,都有助于肠道内神经元的发展(MolecularNutritionandFoodResearch,vol55,p)。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未经过母乳哺育的早产儿,更容易罹患下痢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部分肠道发炎坏死。

血清素对于肠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来说也至关重要。身兼数职的血清素,在此扮演的是“生长因子”的角色。肠神经系统中负责生产血清素的细胞,很早就已经开始发育。

葛森在突变的小鼠身上发现,如果该细胞的发育受到干扰,“第二个大脑”就无法正常发育。葛森认为,儿童早年经历的肠道感染或极度压力,可能也会带来同样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以后患上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其主要症状是慢性腹痛和频繁腹泻或便秘,而且常常伴有抑郁。因此,肠易激综合征的产生原因,有可能是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变性。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最新研究的支持。研究显示,在个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中,有87人体内带有可以攻击和杀死肠道神经元的抗体。

综上所述,肠神经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这也意味着我们以前对“第二个大脑”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帕斯理查说:“它如果发生畸变,会给我们带来不少苦头,”他认为,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第二个大脑”,必将有助于我们控制各种病症,无论是肥胖、糖尿病,还是阿茲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这类通常被认为与大脑有关的疾病。

然而到目前为止,意图探究“第二个大脑”的研究者仍然太少。帕斯理查说:“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但是它目前受到的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hz/3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