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5%~6%,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青年,症状易迁延不愈,对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IBS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其中以腹泻型最常见,就诊率最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可能与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相关。
病因
一般的病因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个体都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胃肠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动力改变、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伴有精神障碍(如恐慌、焦虑、创伤后应激紊乱等)、睡眠障碍和心理应对障碍的患者,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症状的加重。研究发现有1/3的IBS患者有胃肠道感染史,国内外都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IBS发病的影响,更加重视神经肽类和相关受体功能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近些年人们加强了IBS与炎症性肠病(IBD)之间的联系研究,少数学者甚至认为IBS为IBD的前期表现。
诊断
1、IBS的一般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
1排便后症状改善。
2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
3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
诊断标准建立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2、IBS的一般下列症状可支持诊断:
1异常的排便频率:a.每周≤3次排便或b.每天3次排便。
2异常的粪便性状:c.块状便/硬便或d.松散便/稀水便。
3排便费力。4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
5排出黏液。
6腹胀。
3、IBS亚型依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
1
IBS便秘型(IBS-C)
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2
IBS腹泻型(IBS-D)
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
3
混合型IBS(IBS-M)
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4
不确定型IBS(IBS-U)
曾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在IBS分型时除需注重粪便性状外,还应注意到患者的排便费力、急迫感和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在多数情况下粪便性状(从稀水样泻到硬结便)能够反映肠管的转运时间。
既往强调诊断的要点是:排便后腹痛减轻,腹痛时伴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发作时大便变稀,明显腹胀。现依旧在使用,但在鉴别器质性肠病上价值有限,需要适时作恰当的检查。确定IBS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以便尽可能以器质性疾病本身解释所有的症状,轻的器质病也可以与IBS同在。
酪酸梭菌与IBS
IB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细菌等病原体通过肠上皮屏障进入固有层,致使肠道免疫系统激活或紊乱。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不仅决定着肠黏膜的完整性,还参与了肠淋巴系统的生长发育,决定着免疫功能正常与否。而酪酸作为肠道内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护肠粘膜完整性及屏障功能发挥主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后,酪酸菌减少,酪酸分泌的不足,会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
近年来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而大量繁殖的有害菌可刺激局部和全身异常的免疫应答,促炎症核因子被活化,造成TNF-α、IL-1、IL-8等炎症因子高表达,致使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同时5-羟色胺、神经肽等也表达异常,造成脑-肠轴神经免疫功能异常;此外,有害菌引起黏膜炎症后,会造成肠黏膜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对各种刺激敏感性增高,导致肠道敏感性增加。而这些结果都与D-IB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酪酸梭菌治疗D-IBS,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肠备米桑,修复肠道粘膜,保护胃肠道。
使用方法
米桑或者联合对症治理,2s/tid
疗程推荐5盒米桑,共3个疗程15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