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5%~6%,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青年,症状易迁延不愈,对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IBS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其中以腹泻型最常见,就诊率最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可能与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相关。
酪酸梭菌与IBS
IB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细菌等病原体通过肠上皮屏障进入固有层,致使肠道免疫系统激活或紊乱。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不仅决定着肠黏膜的完整性,还参与了肠淋巴系统的生长发育,决定着免疫功能正常与否。而酪酸作为肠道内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护肠粘膜完整性及屏障功能发挥主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后,酪酸菌减少,酪酸分泌的不足,会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
近年来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而大量繁殖的有害菌可刺激局部和全身异常的免疫应答,促炎症核因子被活化,造成TNF-α、IL-1、IL-8等炎症因子高表达,致使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同时5-羟色胺、神经肽等也表达异常,造成脑-肠轴神经免疫功能异常;此外,有害菌引起黏膜炎症后,会造成肠黏膜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对各种刺激敏感性增高,导致肠道敏感性增加。而这些结果都与D-IB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米桑酪酸梭菌
米桑-酪酸梭菌又称丁酸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于人体正常肠道菌之一。酪酸梭菌可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IL-23的过量表达,促进sIgA的分泌,降低粘膜炎症反应,提高黏膜免疫,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酪酸梭菌进入肠道能分泌大量丁酸,能显著抑制有害菌繁殖,同时分解多糖为低聚糖,为有益菌提供能量物质,促进有益菌生长,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丁酸能够修复受损肠黏膜,恢复肠屏障功能,有效阻止病菌入侵。
因此,酪酸梭菌治疗D-IBS,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肠备米桑,修复肠道粘膜,保护胃肠道。
END
★服用方法
成人:建议2粒/次,3次/天。
儿童:建议1粒/次,3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