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eases,FGIDs)是临床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43%-46%),且患病率逐年增加,根治难度大,严重消耗医药资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经济及社会负担加重。现代医学对FGIDs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发病机制尚欠清晰,中医具有治病求本的优势,直接调节机体状态可减少复发,甚至治愈FGIDs,可减轻医疗和社会负担,但防治规律、机制、方案等需要全面、系统、规范及标准化的研究。
在魏玮教授的带领下,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实验室秉承脾胃理论,根据中医脾胃病学中脾胃升降失衡特点,长期从事以功能性胃肠病为重点的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从理、法、方药、外治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近年来一直专注FGIDs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科技部行业专项、“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27项课题,已在相关领域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等领域取得了行业认可,多次参与撰写并制定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临床路径及行业共识意见。
实验室秉承“临床发现问题—实验研究验证—转化服务临床—社会推广使用”的研究思路,一直致力于以下三方向的主要研究:1.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辨证规律生物学基础研究:结合功能性胃肠病代表病种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针对中医不同证型寻找其生物学基础,并提炼分布演变规律。2.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中医诊治功能性胃肠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机制;常用治法辛开苦降法、温肾健脾法靶点机制;创新中药对功能性胃肠病效应机制;外治法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效应机制。3.中医药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中医药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远期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
目前取得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辛开苦降法与FGIDs的系列研究:对辛开苦降法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开展了辛开苦降法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课题研究共12项,其中获奖3项;
2、温肾健脾法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系列研究:基于魏玮教授提出“补先天,壮后天,通利经络,涤荡邪毒”的学术思想,就中医药温肾健脾法干预IBS进行了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脑肠轴、肠道微生态、蛋白质组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6项课题。
此外,本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先后举办三届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今年7月即将举办第四届国际会议,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的中医脾胃学科和以樊代明院士为代表的西医消化学科的临床专家,提出应当积极搭建中西医对话平台,主张中西医共同防治FGIDs,开展了FGIDs诊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IBS的综合诊治及FGIDs的症状重叠等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目前影响力已经从北京辐射到国外。
在中医院领导班子的关怀下,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实验室团队积极响应市科委的号召,经过6个月的精心酝酿,归纳收集整理材料,于年4月2日顺利通过第一批考审,并于年4月10日迎来了市科委领导及专家们的现场考评,全医院脾胃研究团队的整体风貌。
小满霞漫天,艳阳照望京。经过激烈的角逐,年5月,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实验室被正式认定为北京市重点试验室,这是此次评定重点实验室中医院第二个被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也代表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及基础研究实力的认可。本次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可促进北京市中医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基础研究,将本实验室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有关基础研究项目、研究设备及研究方向进行整合,形成汇聚力,加强科研攻关能力,提高科研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医—学—研”三合一的整体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北京市功能性胃肠病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向行业开放,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适时快速向临床转化,利于全国行业标准的产生与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本次实验室的成医院脾胃团队漫长征途中一小步,魏玮教授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诊治前景广阔,未来实验室将更加专注于脑-肠轴、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并致力于挖掘中医药疗法包括外治法的内涵,从而为国家、北京市、行业及人们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供稿:杨俭勤
编辑:宋熠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