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诊断扑朔迷离的肠易激综合征,可与多种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IBS较高的发生率使之很可能与其他疾病并存。而且FGIDs罗马标准的分类系统是基于「定型」的症状群,亦导致各类FGIDs间易发生重叠。FGIDs的共病情况普遍存在,IBS与多种疾病的重叠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图1重叠症状的影响1,2

IBS与上消化道疾病存在重叠

IBS与胃食管反流病的重叠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IBS均为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中两者经常重叠发病。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GERD重叠IBS发生率在中青年人群中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GERD患者中有30%~60%重叠IBS3,4。

GERD与IBS共通的机制可能在于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异常和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目前认为两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为遗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神经系统紊乱等。GERD重叠IBS患者临床症状较单一疾病更为显著,患者不仅伴有反酸、烧心、胃脘灼痛等症状,还伴有腹泻、便秘、腹胀和腹痛等IBS症状(图2)4。

图2GERD重叠IBS患者的临床症状

一项对61例GERD症状人群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重叠IBS的GER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较单纯GERD患者更高(P<0.05)(图3)5。

图3GERD重叠IBS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IBS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叠

国内外调查显示,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IBS患病率(21.93%)显著高于无症状者(6.52%)。25%~3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仅在一生中某一时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其发病可能与社会环境因素、食物品种改善、工作紧张及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等有关。一项研究对84例FD重叠IBS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FD重叠IBS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从年龄构成上来看,青中年(≤50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50岁),这可能与青中年人群工作、生活、社会压力较大有关。其临床症状以腹胀发生率最高,其它症状还包括腹痛或不适、便秘、便后腹痛缓解、排便困难、腹泻等(图4)6。

图4FD重叠IBS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研究发现,FD重叠IBS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较FD患者严重,可能与胃感觉不适阈值降低以及对膨胀高敏感有关;而下消化道症状较IBS严重,可能与胃肠道高敏感性有关。FD重叠IBS患者除情感职能得分外,在SF-36量表其余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FD组7;除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得分外,其余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IBS组8。提示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

在腹痛或腹部不适位于上腹部正中的IBS患者中,69.7%曾因上腹部正中的疼痛而被诊断为FD。所以当FGID患者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位于上腹部时,需考虑IBS或重叠IBS的可能,以免诊断错误9。

IBS除与GERD和FD重叠外,与功能性烧心(80.8%)、嗳气症(79.4%)、恶心和呕吐症(78.2%)、癔球症(53.6%)重叠的发生率亦很高10。

IBS与下消化道疾病存在重叠

IBS与功能性便秘的重叠

在罗马IV标准下,IBS和功能性便秘(FC)的重叠率为29%11。目前应用的诊断框架认为FC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是不同的疾病,聚类分析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分类。然而,其他研究者认为两者都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以不同程度的腹痛为次要表现。它们应该是同一组症状谱的两个部分。当不考虑彼此诊断标准的互斥性时,IBS-C和FC重叠现象是相当常见的。这两种疾病的相似之处提示我们应该将IBS-C和FC作为一组症状谱的两个不同的部分12。

罗马III专家对IBS诊断标准的释义中强调,当患者症状能诊断IBS-C时,不再考虑FC的诊断。

IBS与炎症性肠病的重叠

IBS和炎症性肠病(IBD)均可表现为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且IBD在确诊前呈现的往往是IBS样症状。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显示,例IBD患者中,14%确诊前有≥3年的IBS样症状或可能符合IBS的诊断标准13。

IBS与非消化道疾病存在重叠

焦虑症与IBS存在密切联系。一项样本量为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惊恐性障碍患者合并IBS样症状的风险较非惊恐性障碍者高4.6倍13。合并精神疾病的IBS患者消化道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14。

近年一些研究显示IBS还可以与哮喘重叠,哮喘患者中IBS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IBS和哮喘活动期的患病率分别为7.1%和3.8%,IBS与哮喘症状相关(OR=1.79,95%CI:1.06-3.。

★结语★

IBS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疾病,而是可以与许多疾病同时发生,这不仅给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困扰,也进一步加大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时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识别诊断将对于提高临床工作者的临床诊治能力,缓解患者身体及精神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XiongLetal.JGastroenterolHepatol.Aug;32(8):-.2.吴珺玮,等.胃肠病学,,16(1):22-25.3.陈阳,等.医学研究杂志.;46(6):-.4.季文媛,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8(8):-.5.罗程,等.临床消化病杂志.;25(6):-.6.孙艳芳,等.山东医药.;46(13):3.7.孙艳芳,等.胃肠病学.;11(8):-.8.YaoX,etal.BMCGastroenterol.Jul6;20(1):.9.熊理守,等.中华消化杂志,35(7);-.10.YaoX,etal.JGastroenterolHepatol.Sep;31(9):-93.11.PalssonOS,etal.Gastroenterology.;(6):-.12.德罗斯曼.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3.吴珺玮,等.胃肠病学.;15(5):-.14.Roy-BymePP,etal.GenHospPsychiatry.;30(3):-.

来源:消化时间

往期热文回顾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特别提示

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读者的留言,无法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其实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ty/4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