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李萍审核:王玉环
在消化科门诊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患者,他们出现一些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秘,而血液检查、大便化验、胃肠镜、腹部影像学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依然没能找到罪魁祸首。最后,医生可能会给这样一群人戴上“肠易激综合征”的帽子,那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呢?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病程多大于6个月,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随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的感觉。临床常规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IBS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中青年更为常见。根据大便的性状,IBS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未定型(IBS-U)。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IV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平均每周发作至少1天,且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①腹痛与排便相关
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2.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异常、肠道感染、黏膜免疫和炎性反应、脑肠轴功能紊乱、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食物不耐受和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所以IBS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过程,目前仍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因此也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D-D)患者: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可以显著降低IBS患者排便频率,增加粪便硬度;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可以减慢小肠的运输,减少肠道的分泌,降低结肠的积气和延迟结肠的转运。
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膳食纤维补充剂,可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水的含量从而增加排便次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纤维补充剂包括车前子、卵叶车前果壳、麸皮(小麦和玉米)、甲基纤维素、聚卡波非钙等。泻药,包括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和大便软化剂等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IBS-C。
对于腹部疼痛者:解痉剂如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或离子通道调节剂(曲美布汀),可以缓解平滑肌痉挛,对腹痛疗效较明显,也可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症状。
近年来,多项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对改善IBS症状有一定疗效。如以上常规药物仍无法缓解症状,患者合并明显精神心理障碍,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寻求寻求心理咨询,通过调节大脑,进而改变肠道的不适症状。
那作为患者,我们生活中要注意哪些呢?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过度饮酒及摄入咖啡因
少吃高脂饮食,少吃产气食物,多吃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除饮食调节外,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平和的心态及规律的作息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消除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相信顽固的肠易激综合征会变得不再麻烦。
长按识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白癜风丸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