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睡眠不足容易引发胃肠病

睡眠与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胃肠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有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睡眠障碍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消化系统黏膜病变,这此病变同时加重睡眠障碍,二者互为因果。提出在积极治疗胃肠疾病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促进疾病康复。

睡眠与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如能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促进伤口愈合及疾病康复;反之,睡眠不足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机体疲乏,甚至情绪消沉,妨碍伤口愈合或导致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诱发溃疡病,甚至引发抑郁症。国内外学者对胃肠疾病与睡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胃肠道疾病护理提供参考。

1胃肠疾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胃肠疾病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总体水平介于正常人群与失眠症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倒错、嗜睡3种类型。造成睡眠障碍的因素可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1.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被认为是干扰住院胃肠疾病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疼痛、腹泻、腹胀等是干扰患者睡眠的生理因素,这些症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功能,促使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障碍的发生。因此,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或减轻患者症状,才能改善他们的睡眠。部分患者睡前进食过饱或饥饿,或者使用兴奋性药物,易导致失眠。如患者行胃镜检查前1d必须禁食12h,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1.2心理、社会因素

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病情反复、住院费用、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的问题是干扰睡眠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结肠息肉患者担心是否会转化为结肠癌,胃肠疾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等。担忧或忧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网状内皮系统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机体活动增强,从而引起睡眠改变,如入睡较慢,浅睡眠时间相对增加,或者慢波睡眠及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减少,睡眠时段频繁更换及夜间醒来次数增加。

除了与上述住院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外,还有一类心理因素对睡眠影响较大,即焦虑、抑郁情绪。耿嘉蔚等对消化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科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呼吸内科、心内科等科室。冯国才报道难治性胃肠道疾病患者SCL,9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张智等报道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亦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且以焦虑、抑郁症状以及躯体化表现更为突出功能。上述负性情绪体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影响5“羟色胺”5HT、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及分泌,引起或强化躯体反应,影响睡眠,并成为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心理基础。

1.3环境因素

患者入院后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这个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尤其对首次入院患者来说,直接影响的是睡眠。病房的特殊气氛、各种医疗仪器的噪声、灯光、室温、通气、床或枕头不适、夜间治疗护理活动以及来源于其他患者及陪伴人员的噪声都可能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干扰因素。Leineweber等报道噪声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的谈话声;病房的床位宽度、高度及长度与患者家里的不同,患医院的床上。

居家时睡前常进行一些习惯性的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沐浴等。当这些活动因环境或身体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时,其睡眠便受到干扰。也有患者因日间输液等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如急性胰腺炎患者静脉输液须维持24h,导致患者睡眠过少,或者睡眠时间颠倒。正常的光,暗循环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维持正常睡眠,警醒循环,病房的照明不规律或夜间操作时的灯光都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在暗环境中产生,其作用是调节日夜生理节律)。护士夜间定时巡视病房(至少每2小时1次)干扰其睡眠。有学者提出,人们常常强调“好的护理”,但又以牺牲患者的睡眠休息为代价。因此,如何在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做到不干扰患者的睡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睡眠状况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

2.1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实验表明,长期失眠会引起类似精神病患者的症状,降低人体免疫力,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过早衰老等;持续的睡眠不足或失眠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超过50%的患者认为住院后睡眠质量下降,如睡眠时间缩短、易被惊醒。特别是睡眠时间在6h以下的患者明显增多,主观睡眠质量差,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和对临床的满意度。良好的睡眠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研究显示,睡眠的质和量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及乙醇依赖等多种疾病有关。

睡眠障碍可能对患者是一种应激因素,引起患者的情绪改变,如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可加重人际关系的恶化等。有学者认为睡眠质量差的人往往持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而消极情绪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患者睡眠质量差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治疗过程。

2.2睡眠障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睡眠障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机制复杂,主要原因为刺激植物神经,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影响消化器官功能,最终造成损伤。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为,各种不良情绪以及睡眠障碍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壁细胞与G细胞大量分泌胃酸,亦可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进,促使胃酸与胃蛋白增多而减少胃部的血流量,胃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胃黏膜变薄,发生溃疡及浅表性胃炎,最终使细胞发生恶变。同时由于长期情绪障碍致下丘脑功能紊乱,黏膜防御机能降低,发生缺血与淤血则引起胃肠黏膜内自由基、白三烯等造成胃黏膜损伤。

也有实验研究显示,睡眠障碍致使大鼠胃黏膜中的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胃动素含量下降,生长抑素水平增加而胃泌素可抑制胃底、胃体运动,降低胃内压,从而延缓胃的排空;胃动素可诱发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综合波,加速胃的固体和液体排空,生长抑素则抑制胃肠道运动和胆囊收缩。

因此,睡眠障碍可影响胃的功能,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排空时间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如果此前已存在胃黏膜损伤,则会使损伤不断加重。由此可见心理和情绪障碍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同时睡眠障碍又使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良好睡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使体内产生一种TFF2蛋白质,对肠道破裂处进行修复,这种蛋白质在睡眠期间达到最高点。故保持正常、充足的睡眠对预防和恢复溃疡大有裨益。

胃肠疾病患者,心理、睡眠、疾病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必须了解胃肠疾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积极治疗胃肠疾病基础上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病患交流手机App

下载

各应用商店搜索“健康罗盘”

微博养好胃—消除胃炎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qa/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