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活动回顾
时间:年9月21日(星期六)
北京时间-晚8点到9点
直播方式:华夏护理学者交流群-钉钉群
题目:微生物与心理疾病的新发现
团队:武汉大学健康学院
主讲人:武汉大学陈盼
主讲人简介
陈盼,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精神心理护理。
内容简介:肠道微生物与各种心理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的关系引起了目前临床研究的兴趣。目前临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双向肠-脑轴机制与微生物影响方面的关键的信息。在肠-脑轴机制有许多信号通路参与,包括肾上腺轴、免疫调制,色氨酸和血清素代谢、胆汁酸转换、微生物刺激神经组织的化合物的生产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等。学者们对于微生物在许多生理和心理过程中复杂和广泛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证明,通过使用益生菌、益生元、饮食变化改变一个人的微生物可以减轻精神病态的症状。虽然该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微生物和肠道菌群对抑郁,焦虑,自闭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论文:Butler,M.I.,Cryan,J.F.,Dinan,T.G.().ManandtheMicrobiome:ANewTheoryofEverything?AnnuRevClinPsychol.doi:10./annurev-clinpsy--
内容回顾
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系统全面的文献分析有助于高质量文章的产出。本次由武汉大学健康学院陈盼同学带来的“微生物与抑郁症”讲座,基于其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对肠道菌群的知识图谱,以“微生物与心理疾病的新发现”这篇文献为载体,从总体介绍、微生物-肠-脑轴的通讯机制、微生物-肠-脑轴中人体研究概况以及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系,展示了微生物在干预心理疾病方面的作用。对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当时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大脑活性物质,在当时一项评估肾切除影响的实验中,大脑研究人员发现无菌小鼠的下丘脑组胺基线水平低于常规对照组,初步探索了肠道微生物的秘密。经过长期的研究沉淀,时至当今,微生物研究人员更加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对微生物-肠道中的内在机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在介绍部分的分享中,陈盼同学指出肠道微生物会影响众多的学科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并具体介绍了脑-肠双向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心理功能与身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此外,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情况严重性出发,进一步介绍了肠道菌群是否与抑郁、焦虑治疗有关这一研究话题,突出了研究肠道菌群在解决心理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下来,在微生物-肠-脑轴的通讯机制部分,陈盼同学结合文献内容,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群和应激反应、微生物和免疫、微生物和短链脂肪酸、微生物和神经递质的产生、微生物和迷走神经、微生物和血清素、微生物和胆汁酸以及微生物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7种通讯机制,全面展示了微生物-肠-脑轴的通讯机制涉及到的各种系统,表明微生物在抗抑郁、抗炎症等方面有良好的运用前景。微生物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了解微生物的通讯机制和研究现状有助于探索更多抗抑郁的治疗方法和解决路径。在分享过程中,陈盼同学具体介绍病例对照研究和干预研究两种研究的设计方法。并且以抑郁症为例,从病例对照研究和干预研究两个维度,具体介绍了精神障碍、焦虑症、精神病和精神发育障碍等疾病的研究现状。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四类疾病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1)对于抑郁症和肠道微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研究结果不一,存在无差异和减少的分歧;(2)对于原发性焦虑症患者肠道微生物学的研究缺乏,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肠易激综合征(IBS);(3)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组的分析尚处于空白,对于口咽微生物组的研究是未来的重点;(4)对于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孤独症。在讲座的最后,陈盼同学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学术研究发展的角度,具体阐述了微生物与抑郁症研究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医学中微生物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微生物在抗抑郁症的研究来看,目前主要面临对健康微生物群缺乏明确界定、实验室方法学标准化不足、研究单个细菌种类的益生菌或心理生物潜能方面存在困难、抗生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能代替益生菌等挑战。
因此,为了推动微生物在治疗心理疾病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要更多聚焦于肠道细菌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强调在当前临床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人体研究,以及饮食调整在抑郁症治疗上的研究。
讲座总结由陈盼同学带来的精彩分享全程获得了75人次观看,收获了一千多个赞。陈盼同学从最新的抑郁及肠脑轴的文献,从肠道微生物与各种心理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的关系进行解释。目前临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双向肠-脑轴机制与微生物影响方面的关键的信息。在肠-脑轴机制有许多信号通路参与,包括肾上腺轴、免疫调制,色氨酸和血清素代谢、胆汁酸转换、微生物刺激神经组织的化合物的生产,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等。学者们对于微生物在许多生理和心理过程中复杂和广泛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证明,通过使用益生菌、益生元、饮食变化改变一个人的微生物可以减轻精神病态的症状。虽然该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微生物和肠道菌群对抑郁,焦虑,自闭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巨大潜力。最后总结了不足和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挑战是:1.健康的微生物群还没有定义(界定模糊);2.缺乏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3.研究单个细菌种类的益生菌或心理生物潜能方面存在困难;4.抗生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能替代益生菌。未来需要进一步阐明肠道细菌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这可能通过正在进行的动物和人类研究得到阐明。需要包括分析特定患者群体中微生物组的组成结构,以及使用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和特定的饮食调整进行干预试验,等进一步进行人体研究。非常感谢陈盼同学新颖的分享,尤其是抑郁症肠脑轴以及微生物的研究给抑郁症的治疗带来新角度。同时欢迎各个学校研究生同学积极分享所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趋势。讲座结束以后,陈盼同学凭借反响强烈的精彩分享,获得了华夏护理学者交流群的学术分享荣誉证书。感谢陈盼同学带来的精彩分享,陈盼同学的PPT制作精美,分享思路清晰,讲解细致,小伙伴们快来围观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