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本期摘要:1.安慰剂效应被多项研究验证真实存在,且有效果2.即使知道是安慰剂,一些病人服用也有疗效3.即使是理论上没有实际疗效的安慰剂,停用后同样会导致病情恶化4.许多常见的医疗手段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存在“安慰剂”之嫌本文共字,写作用时:8小时,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上期介绍了两个医学案例,说明“反安慰剂效应”对于人体健康能造成致命的负面影响。有心的读者或许已经通过逻辑思考推论出,“安慰剂效应”可以对于人体疾病产生可验证的治疗效果。是的,这正是本期的主题。谁在研究安慰剂?说来也奇怪,所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和医学研究者都知道“安慰剂效应”,都想在临床中和研究中尽力摈除“安慰剂效应”带来的干扰,其原因不外乎出于希望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或者得到客观的研究结果,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尽管如此,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只要“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他们又何必在意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呢?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绝大多数“安慰剂”本身是安全的,其作用机制虽然尚不明确,但是其客观而普遍存在的这个事实,不正说明我们的身体自身已经拥有对于疾病的强大纠错能力吗?也许,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我们能找到一种基于“安慰剂效应”的新型疾病治疗的策略,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来达到医疗的目的。事实上,科学界已经开始行动了,本期主要介绍一些他们的重要研究。在此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研究“安慰剂”的一位领军人物。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泰德凯普楚克(TedKaptchuk),摄于年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凯普楚克教授,就是当前正在研究“安慰剂效应”最活跃的科学家之一,浸淫这一课题已经有20年了。凯普楚克教授只拥有澳门大学的针灸医师的中医博士学位,很可能也是哈佛大学唯一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在哈佛大学所在的马赛诸塞州,中医博士学位不被认可)。但是,在针灸从业中得到的实际体会使得他对“安慰剂效应”异常着迷。加入哈佛大学成为讲师之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安慰剂效应”的相关研究之中,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专门研究这一现象的研究所。本期介绍几项开创性研究就来自他的研究团队。研究1:哮喘研究中的显著“安慰剂效应”来自凯普楚克教授团队的研究调查了“安慰剂效应”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这项临床研究于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PMC)(PMC)。在这项研究中,46位哮喘患者参加了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双盲实验,被随机分配并接受四种不同的处理:1,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albuterolinhaler,一种改善哮喘的标准治疗)2,不含硫酸沙丁胺醇的“安慰剂”气雾剂3,模拟针灸(shamacupuncture,金属针是没有尖头的,不进行皮肤穿刺)4,无治疗其中1和2组处理对病人来说是不知情的。3是公开“安慰剂”,4则是严格的“无治疗”对照。总共有39位患者完成了所有测试。每位患者在三个时间区间内随机接受四种治疗的一种,共4次,平均每3-7天一次,每位患者一共接受12次治疗。每次接受治疗后,病人会接受连续2小时的肺活量测定(spirometry),并测量1秒钟之内最大主动呼气量(maximum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简写为FEV1)。同时,病人也被要求就疗效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记录。客观结果显示,作为正对照,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处理1)可以提高FEV1达20%,帮助病人恢复呼吸的效果显著。这个水平远高于其它3种处理(均只有7%左右)。然而,病人自我感觉的治疗结果却大不一样:病人在接受前3种治疗后主观感觉治疗有效的比例分别是,处理1(药物),50%;处理2(安慰剂),45%;处理3(安慰剂),46%。相对于无治疗的第4组处理(21%),前三者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这项设计严谨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真相:哮喘病人对于治疗的主观感受并不会因为使用了有效药物而提高。然而,因为安慰剂并没有客观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这种主观感受在真正的医疗实践中可能是不可靠的。不过很显然,病人的主观感受可以被“安慰剂效应”欺骗,从而产生虚假的“疗效感”。这种现象对于有药可治的“哮喘”来说,意义不大。可是那些无药可治的病呢?是否可以用安慰剂来改善病人的主观医疗体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呢?研究2:在知情的情况下,病人服用被告知有效果的安慰剂仍然可以产生显著疗效凯普楚克教授的成名作来自一篇于年发表在PLoSOne上的研究(PMCID:PMC),这是一项关于“安慰剂效应”对于“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简称IBS)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一共有80位患有“肠易激综合症”的中年患者(70%为女性)参加了这项研究。他们被随机分配为两组,接受为期3个星期的治疗。两组均接受同等质量的医护服务。其中:第一组患者被配发了安慰剂,并被公开告知这些安慰剂成分为非活性物质,类似糖丸;以往的临床测试发现,该安慰剂可以通过影响患者自身意识对身体调控的自愈机制,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第二组患者则没有被配发任何药剂(对照组)。在测试期间,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评估标准来衡量疗效。结果表明,与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公开标识的安慰剂处理组(第一组)患者在11天和21天两个区间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P0.;P=0.),症状程度也显著减轻(P=0.;P=0.03),病人解脱感显著变好(P=0.02;P=0.03)-请注意,这一组患者知道他们吃的是安慰剂。这些结果表明,尽管病人知道服用的是并不具备有效药物成分的安慰剂,然而只要他们知道可以出现预期疗效,就会在治疗中产生实际疗效。神不神奇?假如你以前接触过某种民间偏方,甚至还治好了病,有没有想过,那种疗效也许是你自己的功劳呢?治白癜风的办法治白癜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