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为特征,并出现腹泻或者便秘,IBS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2.肠屏障包括肠粘膜屏障和肠上皮屏障。肠道菌群分为肠腔菌群和黏膜菌群两类,其中黏膜菌群形成肠黏膜屏障,参与调节肠道免疫状态;而肠上皮屏障则由肠上皮细胞通过顶端紧密连接、下端粘附连接和细胞桥粒等一系列细胞间连接所形成;肠上皮屏障的紧密连接或者黏膜蛋白形成“孔”或“泄漏”通道调控细胞间通透性,以调节溶质,液体和离子的运动,使得跨细胞物质运输保持动态平衡。
3.目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结肠菌群改变有关,患者结肠存在菌群数量的比例失调,如乳酸杆菌、结肠舣歧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和韦荣球菌数量增加等;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中也发现,肠道总菌落数升高,乳酸杆菌菌落数减少。另一方面是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其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发生率为34.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肠道菌群紊乱还会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上皮细胞对HRP标记的蛋白质抗原、FITC-右旋糖苷的通透性都明显升高。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通透性,减弱肠道微生物的定植抗力和抗病原菌侵袭能力。
5.肠上皮细胞通透性是肠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它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蛋白构成的复杂蛋白质体系调节,包括紧密黏连蛋白(claudins,CLDs)、闭合蛋白(occludin,OLD)、闭合小带(zonulaoccludens,ZO)、黏连分子(junctionaladhesionmolecule,JAM)等。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或盲肠组织的CLD-1、ZO-1、OLD和JAM蛋白表达都明显减少;其中JAM-A亚型蛋白表达抑制更显著,与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腹痛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6.其可能的机制如下:(1)菌群紊乱破坏了肠道黏膜屏障,激活了免疫系统,参与免疫反应的物质增加,使肠道受体感受器异常表达,内脏敏感性增高,引起腹部不适或腹痛等症状。(2)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肠粘膜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炎性介质等信号分子增加,可刺激脑一肠轴,外周或中枢的脑肠肽含量发生变化,刺激肠道,引起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广州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刘志华团队一直致力于解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令患者远离疾病的痛楚,其率先已经开展了粪菌移植这一国际范围内疗效稳定的新疗法,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在了二十几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身上,施用粪菌移植治疗后患者病情当天就明显改善,三次治疗后效果持续时间长,目前全国许多省外的患者慕名前来咨询和诊治,近期就有来自天津与福建的患者慕名前来,如果不您幸有肠易激综合征,并且深受其害,同时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粪菌移植的知识,那么赶紧联系广医五院肛肠外科的医生吧,我们这里有著名的刘志华副主任在门诊坐诊,我们会给予您最诚挚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