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论述
参考资料: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传承
周福生,程宏辉,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便秘),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证候群。西方国家统计人群患病率为10%-20%左右,国内报道患病率则在6%左右。IBS虽不危及生命但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身心、工作和生活质量,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目前尚无完全、单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IBS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整体及多靶点调节等优势,其疗效及作用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就中医药治疗IBS的中医理论方面及临床经验传承方面进行论述及探讨
1IBS中医病因病机制论研究
1.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制论是中医学认识及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中医学对相关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决定该疾病治疗法则及治疗方法。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多将其归于“泄泻”、“腹痛”、“便秘”、“痛泻”、“肠郁”“郁症”等疾病范畴进行研究及治疗。从古代文献对这些疾病病因的论述看,IBS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外邪内侵、劳役禀赋、饮食不节等几个方面,其中情志失调尤为受到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说明风、寒等外邪内侵是IBS的病因之一;《景岳全书·秘结》云:“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则说明情志失调亦可形成IBS;《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飨泄。”《景岳全书·秘结》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表明饮食不节及素体阳虚均为IBS的致病因素。
1.2病机理论IBS的发病机制,各家认识不尽一致,但多数人认为IBS病位在肠腑,发病主要与肝胆的疏泄、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及肾的温熙、主司二便的功能失调有关,病机的重点是气机失调及传导失职。便秘型IBS与腹泻型IBS病机又略有不同,
便秘型IBS病机多强调“虚”及“滞”,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
对腹泻型IBS则多认为脾胃虚弱及情志失调导致肝木乘脾是本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病因病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云:“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认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多数人认为其病在脾,其标在肠,其制在肝,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的临床证型,病理性质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另一主要病因病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形体劳役,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可出现腹胀,脾虚湿滞,脾失统摄,则可出现腹泻。总之肝郁是本病致病的关键,而脾虚则是中心。脾虚一方面可使肝郁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则可形成湿、热、瘀、痰等病理产物,同时脾虚进一步发展又可致脾肾阳虚。肝郁则主要是影响气机的调畅,最终使脾胃升降之枢失职,肠道传导失司而导致腹痛、腹泻、便秘诸症丛生。
2治疗理论研究
2.1辨证分型研究目前中医治疗IBS主要有辨证分型、从脏腑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按摩等方面。近些年广大中医及中西医工作者从各方面对中医治疗IBS进行有益的尝试及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尚不统一,少则2型,多则7型均有报道。以4或5型最常见。肝脾不调或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寒热夹杂、肝胃阴虚报道较多。我们通过统计分析近五年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有关文献70余篇,结果显示IBS证型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及肝胃阴虚四型为主,其中肝郁脾虚占40%左右。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大肠燥热等5个证型。
2.2从脏腑论治结合临床实践及基于对IBS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各医家提出从不同脏腑对IBS进行治疗,从而形成不同的治疗理论及方法。有论治者,有论治者,有从心论治者、有论治、及论治者。其中从肝脾论治及心胃相关论治较为受到大家的重视。
2.2.1从肝脾论治:主张从肝脾论治的医家较多,调肝理脾是目前IBS治法的主流。肝郁脾虚一方面可由肝气郁滞,肝木克土而至脾虚,另一方面可由脾胃虚弱,土壅木滞而形成,后期则虚实夹杂,可夹瘀、湿、热、痰。
如上海蔡淦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IBS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脾虚湿热阻滞为其主要证型[20]。治疗主张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谢健群教授则认为IBS病位虽在脾胃及大、小肠,但与肝之关系极为密切,肝脾不和乃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临床主张以调和肝脾为治疗大法。
而彭志允等则认为大便的正常与否,既与脾气的运化密不可分,又与肝气的调达息息相关。情志不舒或者过极易伤肝,思虑过度则损脾,伤肝则气机不畅,伤脾可致运化不及,若肝脾同病则大肠既不能得脾气之运化,又不得肝气之疏泄,糟粕内蕴,留而不去便成便秘。
而吴兵等则认为血瘀肠络,与IBS之脾虚、肝郁、湿滞等因素均密切相关。提出以健脾疏肝除湿化瘀立法治疗本病。并且认为化瘀止泻法,不只用于血瘀肠络已病之时,在脾虚、湿滞、肝郁等尚未致瘀之时,亦可用化瘀之法,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一些学者对从肝脾论治的疏肝健脾法治疗IBS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疏肝健脾法可调节胃肠激素、脑肠肽分泌的紊乱状态及异常的免疫状态,使之逐渐恢复正常,改善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进而改善临床症状,说明疏肝健脾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调控胃肠激素及的分泌释放水平及异常的免疫状态来实现的。
2.2.2从心胃相关论治:中医学认为情志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五志与五脏相应,其中心主神志及肝主疏泄的功能在人体情志调控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肝与脾胃同居中焦,肝气郁结易克脾土,而肝气郁结临床上往往同时伴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等表现,故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肝主疏泄这一功能在胃肠疾病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心,特别是心主神志这一功能对胃肠的影响,近些年心主神志的功能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IBS的治疗方面,调心安神解郁的治疗方法正受到白癜风诚信单位白癜风康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