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人,每次到喝酒、吃饭买单、要干活的重要关头,总是听到他们说:哎呦,我肚子痛的不行,我先上个厕所,你们慢聊。。。。
也许这个时候你们的内心是这样的
或许,我们错怪他们了。。。。
在中国,大约有10-15%的人(超多的),他们做了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却长期饱受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增多或便秘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听起来超惨的。。。)
他们得的,其实是一种叫做“肠易激综合征”的病,那么“肠易激综合征”到底是个什么鬼?今天我们选一个“治趣”APP病例库中的相关病例,让大家学习了解一下~
病例名称:肠易激综合征
病例作者:张崇刚医院主治医师博士
疾病概述
本例为慢性起病的年轻女性患者,反复腹痛、腹胀伴大便次数增多1年。该患者为年轻白领,近一年工作压力较大,每次情绪紧张时容易出现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增多,为稀水样便,便后症状可缓解。行腹部B超、胃肠镜、消化系统肿瘤指标等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考虑肠应激综合征,予解痉、止泻、抗焦虑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发作频率减少。
治疗目标
使用解痉、止泻、抗焦虑等治疗治疗措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诊断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1.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2.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3.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的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4.粘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同时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3个亚型。
鉴别诊断分析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CD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通过肠镜检查可以确诊。
慢性胰腺炎(CP)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病理学诊断是CP诊断的确定标准。CP的诊断标准包括:1.1种及1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形态改变;2.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改变;3.患者有典型上腹部疼痛,或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腹痛,伴或不伴体重减轻;4.血清或尿胰酶水平异常;5.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
经验分享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或次数改变。IBS常见于女性,尤其是合并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以及合并非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如纤维肌痛的患者。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导致IBS的结构或生理性病因,可能的机制包括:内脏敏感性增加、处理疼痛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心理方面障碍等。IB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其临床症状与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胆酸性腹泻及乳糜泻等具有一定的重合。大部分下腹痛伴排便习惯或性状改变的患者可能患有IBD,其症状通过一定治疗可得到改善,然而,其可导致漏诊某些器质性胃肠道疾病,因此区分IBS及具有类似临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诊断IBS的金标准为RmoeIII标准。最新的RomeIII标准支持在过去的3个月里,每个月至少有3天有不适症状,在诊断IBS前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
如果各位小伙伴对此病例感兴趣
可以在“治趣”APP进行学习
病例传送门
打开“治趣”APP——“首页”
▼▼▼
如有任何疑惑
都可在本文下方留言
我们会竭力解决大家的疑惑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此病例能够有所收获
比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