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忽略的情绪之镜胃肠

导读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激烈的情志变化和情绪波动,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而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主要表现在胃肠功能的改变,如发生痛、痞、吐、泻、噎、噫等病证,所以有人把胃肠称为情绪的“镜子”。

正如《灵枢·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言:“若五脏内动。汩以七情,则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与胃肠活动关系密切,社会竞争、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等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柯美云教授提出:“胃肠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心理障碍很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察乱。”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胃肠运动功能,还影响消化腺的分泌。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使消化器官活动旺盛,从而促进食欲,有益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刺激可导致某些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或致使已患疾病的病情恶化。有学者对精神紧张或情绪负荷下的各种内脏活动,特别是消化道的变化做过系统的观察,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胃液的分泌、黏膜的血管舒缩和胃壁的运动均有所不同。在愤怒、恐惧、敌意、焦虑、反抗的情绪状态时,胃黏膜出现充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出现点状出血或糜烂;在严重灾害、恐怖、悲哀、失望情绪之下,胃的全部功能降低,甚至运动和分泌停止;在抑郁寡欢、灰心丧气和激烈体育比赛时肠蠕动抑制而出现大便秘结。然而当消除了不良的精神因素,情绪处于愉快、自信、乐观等积极状态时,胃肠功能则协调,糜烂、溃疡可以愈合。又有研究表明,情绪改变可使胃黏膜发红、胃液分泌和胃窦收缩;催眠使酸排量减少和胃肌松弛;遇到工作困难时可有食管痉挛;震惊时可即时诱发其直肠、乙状结肠收缩及黏膜充血。这些都表明心理和精神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广泛的。依据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可将胃肠道疾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胃肠道神经症,如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嗳气、功能性腹泻、习惯性便秘、弥漫性食管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胀气症等,患者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改变的证据,或主诉的严重程度与客观检查结果相距甚远,仔细询问多兼有焦虑或抑郁等情绪症状。第二类是心身性疾病,如食管反流病、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这类疾病是在一定的人格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心理因素作用而导致器质性的改变。第三类疾病为胃肠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道肿瘤等,虽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并不直接,但心理因素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种和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的首位。据KWayne报道心身疾病躯体化症状伴抑郁、焦虑的比例中,其中功能性胃肠疾病占50%,居其他各种疾病之首。国内曾有专家统计,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占本系统所有疾病的42%,而近年来又呈逐渐上升趋势。王伯军等对明确诊断为各种胃肠疾病的例门诊患者用“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进行评定,其中情绪障碍者例,发生率为32.7%。《名医类案》卷六载30例胃脘痛病案,其中半数以上因情志剧烈波动而引发或复发,许多患者性情急躁、易怒、多思虑。《临证指南医案》中有47方治疗胃脘痛,其中16方与情志有关,如因“饮食动怒”“惊恐嗔郁”“情志郁勃拂逆”“素体多怒”“思虑郁结”等种种原因而发病。临床观察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有报道精神刺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占全部病人的5.4%~20.5%,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的职业人群,如司机、医生等容易患溃疡病。高玉德通过对例慢性胃炎与情志关系的探讨,发现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造成,约占64.73%,且胃炎症状反复发作者亦多由情志刺激引起。胃食管反流病人中有25%~50%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报告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占71.4%,肝郁脾虚型占28.6%。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与精神情志关系更这密切,病人伴有焦虑、恐惧,甚至神经质、癔症、妄想对抗等精神异常是其他疾病的3倍,精神状态改变可诱发IBS症状,65%IBS病人精神症状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前;半数IBS病人首发病前遭遇应急事件,超半数病人因应激事件而加重。

本文摘自《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把书带回家。

以下为本书目录

请各位读者滑动过目!

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作者/何晓辉

本书目录

我的中医之路(代序)  1

正篇

壹论医  14

一、中医心  14

二、道无终极学无止境  18

(一)宗尚岐黄探本溯源  18

(二)效法仲景学以致用  19

(三)问道东垣传承发挥  20

(四)博采百家兼容并蓄  21

(五)发掘乡医古为今用  22

(六)广师今贤融会新知  23

三、学《内经》哲理做智慧中医  24

(一)以《内经》哲理为引导明理治学  25

(二)以《内经》哲理为主导明智治病  29

(三)以《内经》哲理为指导明识治身  33

四、调理脾胃医中王道  35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  37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  37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  39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  40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  40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  41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  41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  41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  42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  42

五、中西相参优势互补  43

(一)医学理念互渗  44

(二)理论认识互补  46

(三)辨病辨证互参  47

(四)诊断手段互辅  49

(五)宏观微观互照  50

(六)标本缓急互助  51

(七)扶正祛邪互用  52

(八)整体局部互顾  53

(九)内治外治互兼  53

(十)补偏救弊互制  54

贰论脾胃生理  55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  55

二、脾主运化的新认识  56

(一)脾运化的八个环节  57

(二)脾运化的四个阶段  60

(三)脾失健运病机的再认识  64

三、“脾藏营”新探  66

(一)营的含义  66

(二)营的生成  67

(三)营的生理功能  67

(四)“脾藏营”的生理机制  67

四、胃质学说  68

(一)胃质概念  68

(二)胃质可分  69

(三)胃质可辨  70

(四)胃质可调  71

(五)养生先养胃  73

(六)治病必护胃  73

五、胃主胃肠五窍  74

(一)胃与咽门  75

(二)胃与贲门  77

(三)胃与幽门  79

(四)胃与阑门  81

(五)胃与魄门  83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  85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  86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89

七、胆的生理特性——阳升阴降  91

(一)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  91

(二)“阳升阴降”是胆的生理特性  92

八、“衡”与“通”是胃肠生理之基  93

(一)胃肠生理之基石——衡  93

(二)胃肠运动之基础——通  96

叁论脾胃病病因病机  98

一、伤食为百病之长  98

(一)伤食是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98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  99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  

二、生病起于过用  

(一)饮食失宜  

(二)七情失节  

(三)劳逸失宜  

三、“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一)脾营虚证  

(二)脾营不运证  

四、脾虚生五邪  

(一)脾虚生内风  

(二)脾虚生内寒  

(三)脾虚生内湿  

(四)脾虚生内燥  

(五)脾虚生内热  

五、阴火证新识  

(一)脾虚阴火证举例  

(二)阴火的临床表现  

(三)阴火的发生机理  

(四)阴火的治疗心得  

肆论脾胃病治则治法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附:临床病案举例  

二、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三、治胃先治神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  

(二)情志伤脾胃机理  

(三)治胃以治神为先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  

(一)口腔外治法  

(二)吞药外敷法  

(三)敷脐疗法  

(四)灌肠疗法  

(五)贴药疗法  

(六)熏肛疗法  

(七)针刺疗法  

(八)艾灸疗法  

(九)耳穴疗法  

(十)埋线疗法  

(十一)推拿疗法  

伍论治唇口疾病  

一、从脾论治唇病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的辨证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  

二、口疮的辨证论治  

(一)口疮生于火,火分阴阳虚实  

(二)口疮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  

(三)口疮防复发节饮食慎起居  

三、口味异常的辨证论治  

(一)口苦  

(二)口甜  

(三)口辣  

(四)口酸  

(五)口咸  

(六)口臭  

(七)口淡  

(八)口腻  

(九)口涩  

陆论治食管病  

一、食道病的治疗要点  

(一)整体论治,以平为期  

(二)宣通气机,升降相宜  

(三)刚柔相济,润养为要  

(四)病证结合,内外同治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经验  

(一)治疗用药经验  

(二)护理调养经验  

三、嗳气的辨证论治  

(一)嗳气的病因病机  

(二)嗳气的辨证  

(三)嗳气的论治  

柒论治胃病  

一、中西医互补防止溃疡病复发  

(一)祛除胃黏膜的攻击因素  

(二)加强胃黏膜的防护因素  

二、病证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  

(一)CAG病因病机认识  

(二)CAG三步分治法  

(三)CAG临证经验辑要  

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防治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二)中医抗化理论和方法  

(三)抗化心得体会  

四、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  

(一)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二)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  

(三)一弘扬——弘扬正气  

五、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心得  

(二)临床病案举例  

六、应对幽门螺杆菌的再思考  

(一)幽门螺杆菌也是条件致病菌  

(二)质疑“Hp杀杀杀”  

(三)中医对Hp的独特认识  

(四)对待Hp也要讲辩证法  

捌论治肠病  

一、肠质学说及其在肠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肠质的概念  

(二)肠质的形成因素  

(三)肠质的分类  

(四)肠质与体质的关系  

(五)肠质与肠病的关系  

(六)肠质的调养  

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心得  

(一)治疗心得六则  

(二)典型病案三则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经验  

(一)调肝四法  

(二)调脾四法  

(三)调和肝脾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经验  

(一)治便秘心得  

(二)治便秘验方  

(三)治便秘验案  

玖论治肝胆病  

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心得  

(一)以人为本以正为本  

(二)清热解毒除湿化瘀  

(三)辨病辨证中西互参  

(四)疏肝解郁调畅气血  

(五)调理脏腑和胃益肾  

二、脂肪肝治疗经验  

(一)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  

(二)健脾助运化痰是治疗核心  

(三)整体局部兼治是治疗关键  

(四)病证结合用药是治疗路径  

三、升阳降阴治疗胆病  

拾论治脾胃相关疾病  

一、从脾胃论治气化病之探讨  

(一)气化病的概述  

(二)从脾胃治疗气化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三)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临床探索  

二、失眠的治疗经验  

(一)对失眠发病机理的见解  

(二)对失眠临床辨证的认识  

(三)治疗失眠用方用药经验  

附篇

壹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一、识证立法选方施药  

二、守中守正胃气为本  

三、平调平治平淡平和  

四、法天则地从容人事  

五、宜通宜动升降相因  

六、熟谙药性药尽其才  

七、相反相成妙用药对  

八、量究轻重质讲炮制  

九、参西辨病善用专药  

十、药食同源以食助药  

贰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一、明析理法精选主方  

二、博采众方各取其长  

三、善用经方圆通活变  

四、推陈出新自创新方  

五、活方活用变化灵巧  

六、明晰方理扩展应用  

七、验方单方出奇制胜  

八、膏丹丸散择善而从  

叁何晓晖创制的脾胃病新方  

一、调胃十方  

二、理脾五方  

三、治肠四方  

四、治胆三方  

五、抗肿瘤方  

肆何晓晖医话选萃  

一、中医生命在疗效  

二、四诊合参是上工  

三、舌为胃之镜  

四、湿证和湿热证的辨识  

五、调理脾胃重话疗  

六、经方贵在活用  

七、诸治不离行气  

八、援物类比话中药  

九、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大黄的心得  

十、三术相伍调中焦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  

十二、莱菔子应用心得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  

十四、脾胃良药太子参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  

十六、寻常虎杖用途多  

十七、急性痢疾用鲜草药最妙  

十八、锡类散治疗胃肠病有妙用  

十九、单方验方莫小觑  

二十、“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  

二十一、中药十八反须重新甄别  

二十二、服药也大有学问  

二十三、药茶保健有特色  

二十四、评说中药配方颗粒剂  

伍何晓晖著作与论文目录  

著作目录  

论文目录  

主要参考书籍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抚州卫校毕业,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辉论治脾胃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大柴胡、小柴胡,辨对“症”很关键!(经方大师亲授)

名医详解长寿之穴——关元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jc/6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