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症状诊断,但要排除器质性病变。
1)IBS的一般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
①排便后症状改善。
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
③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
诊断标准建立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2)IBS的一般下列症状可支持诊断:
①异常的排便频率:a.每周≤3次排便或b.每天3次排便。
②异常的粪便性状:c.块状便/硬便或d.松散便/稀水便。
③排便费力。
④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
⑤排出黏液。
⑥腹胀。
3)IBS亚型依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
①IBS便秘型(IBS-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②IBS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
③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④不确定型IBS(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症状诊断,但要排除器质性病变,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治疗。
心理治疗:
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百忧解,Prozae)20mg/d,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强调认识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预后良好,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行为,达到长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分型治疗:
腹泻型:
首选”匹维溴铵”,用法为每日服1片50毫克,一日3次。
如病患者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给予益生菌制剂有效,每次2~3粒,一日3次。
有时一种无效,就更换另一种。起效后不要即刻停服,应逐渐减少剂量直到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极少数腹泻顽固,服用上述药无效,可适量应用蒙脱石、药用炭等抗肠蠕动药,但不宜长期服用。
对于混合型和不定型,可按照发病时的症状予以分别对症治疗。
便秘型:
可酌情应用通便药,选用纤维素制剂或软水胶体制剂为好,常用的有福松、乳果糖等,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也可单独应用或与上药联合应用。替加色罗(泽马可)对本型有较好疗效,每次6毫克,早晚各1次,饭前服用。
抗抑郁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常伴有抑郁症状,一些抗抑郁药物也在上述药物无效时使用,如黛力新等。
饮食调节: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要注重饮食调摄:
按时进餐、少食生冷食物,如凉啤酒、冰箱食物等;
少吃油腻的食物;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葱、芥末、酒、汽水等;
以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虾、蟹等,可尝试酸奶;
并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摄取;
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减少吃肉和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症状。
让让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