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病是强项

你吃了吗?这是国人口中较为常用的一句问候语,最初,反映的是人们在历经艰难岁月时相互之间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切,而进一步讲,则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相互提醒,为什么这么说呢?

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与五脏的关系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总之,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脾胃疾病,大致相当于西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各代医家对脾胃疾病都非常重视,且多有论述,形成现在的脾胃学说。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疗效独特,在西医消化病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尤为突出。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消化不良。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以气滞、脾困、湿阻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两脏,治疗以理气、化湿、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四逆散、香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缓解症状明显,疗效满意,与西药相比具有更经济、副作用少优势。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中医针对病因病机,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主要治法有疏肝健脾、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灸、推拿及情志调节等疗法,疗效显著.如神阙、气海穴交替隔药灸法:可选取隔蒜灸:选神阙、气海穴,将大蒜切片盖穴位,艾绒如绿豆大,每穴灸三壮,每日1次,两穴交替,适用于久泻不止。

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及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病因引起,主要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脾胃气虚等,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治疗上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其中中药三七、白芨、乌贼骨、贝母等在预防溃疡复发的作用明显,而川楝子、延胡索在胃溃疡疼痛中作用显著。

4.慢性胃炎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等有关,其病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机变化可由气虚、气滞到血虚、血瘀,可由标实与本虚相互夹杂,亦可虚寒中夹有湿热。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根据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分别侧重以不同治法。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止痛,胃阴不足者养阴益胃,气滞者疏肝理气,有郁热者清热和胃,有瘀血者活血化瘀。

总之,中医药对脾胃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其特色及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是相互关联。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hz/8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