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科普发现大肠息肉,切不切

息肉很常见,而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正常情况下,肠粘膜是光滑的。息肉是由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而成的多余赘生物。

肠息肉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便秘,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常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等。

那么发现了大肠息肉,是否应该切除呢?

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需要切除,增生性息肉可不用切除。若看似增生性息肉,但具有无蒂锯齿状息肉/腺瘤的特点,可能也需要处理。

腺瘤性息肉最容易癌变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大部分散发性大肠癌是由腺瘤逐渐演变而来的。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大肠腺瘤都要癌变。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一般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就越高。因此,对于肠镜检查时发现一些直径较大、级别较高的(如III级腺瘤)腺瘤性息肉,医生常常会建议将其切除,以免遗留隐患。

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

肠息肉是肠道癌症的癌前病变,但早期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缓癌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结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无需手术治疗。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直径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夹除,既去除了病变又留取了病理以明确诊断。

目前,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技术包括高频电切除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氩气刀灼除术等。例如,对于较大的息肉或早期结直肠癌,可以利用EMR、ESD将予以切除,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除息肉之后的创面会有出血、穿孔、感染的风险,尤其像EMR和ESD,由于其切除创面大,风险概率较高,往往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出院。

当然,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内镜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或者体积过大的息肉,需要医生的准确判断。

息肉切除就能一劳永逸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且仍具有癌变的危险。

国外患者直肠腺瘤摘除后3-5年内的复发率在20%-50%,而国内患者1年内累计复发率为38.1%,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8.2%。进展性大肠腺瘤摘除后1年、5年的再发率分别高达59.46%和78.07%。如此可见,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由于肠腔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肠蠕动的特点,可能存在肠息肉的漏诊,而且结肠息肉容易复发。因此,结肠息肉患者复查时机要综合考虑息肉的病理类型、癌变的风险、切除情况等等,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这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另外,不管息肉是否切除,都需要定期复查,以预防癌变。

科普指导:

鲍英

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胃肠内科、肝胆胰内科及内镜中心进修。发表核心及国家级论文10余篇。熟练操作胃镜及肠镜。擅长于消化道早癌、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和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心身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及肠易激综合症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hz/7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