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曾奇峰的心理课

曾奇峰的心理课

曾奇峰

◆第1章推荐序

有人学心理学,是想成为某某家。

?有人学心理学,则只是日益成为他自己。

学精神分析的人很容易变得有些高冷。

比方说,针对一种现象,扔出一个高明的解释。对这份高明的解释,你容易产生佩服,但同时,你可能对于这样的解释和抛出这个解释的人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别人的真理,必须经由你身体的检验,才能成为你的真理。如此活着的人老道,同时也天真。他似乎能洞若观火,同时也丝毫未失去过那份赤子之心。

◆第2章推荐序

人的痛苦,无非是求而不得。

?求而不得分两种,一种是目标本身就是不可实现的幻想。比如,幻想我学了心理学,学会正确的沟通和理解配偶,我的配偶就不会再对我施加冷暴力了。这是从自体自恋出发,婴儿级别的共生幻想。

?婴儿的共生幻想,是只要我做了×××,别人就会×××。精神分析讲成长是一个哀悼丧失的过程。哀悼的是这种婴儿的幻想,随着长大,一个个地丧失,承认自己的责任和能力是有边界的,最终回到现实中,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现实,跟客观事实和解,从神回到平凡的人。

?另一种是目标虽然是现实的,但做出来的行为却跟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看清楚潜意识在捣什么鬼,是什么样的木马程序扰乱了正确的导航。

看清楚了,就有了自由,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跟父母的关系,各方面理解现实边界,理解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不可掌控的客观现实。在中国人集体性的边界不清的纠缠中,明确自身责任和能力的边界。在现实边界中,从容地做滋养自己的事情,警觉自身,不去侵犯他人的边界,不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经由精神分析理解自身,人活一世,其实可以轻轻松松。

?精神分析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从幻想回到现实。一是走出幻想目标,回到现实目标;二是扫清潜意识障碍,能够“指哪儿打哪儿”,让行为跟目标一致,获得成年人的力量和自由:我可以清楚自己的需求,并且做出选择。

学习一门学问,捷径就在于直接跟这个领域顶尖的人学习,越顶尖的人,带给人越轻松、越本质的学习。

◆第3章序言: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精神分析学派跟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潜意识工作。

精神分析极重要的贡献之一,即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一个人的人格,事关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精神分析是一门人格鉴赏学。它让我们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病理学角度——来鉴赏各种症状和人格的风景。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坎德尔博士说,精神分析仍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

◆第4章精神分析:你不知道的心灵面具

潜意识里有跟意识对应的内容,比如不能够被觉察到的认知、情绪、愿望等。

我们知道有以下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探索潜意识的内容。

第一,对梦的解释。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释梦在精神分析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世界上很少有用智力搞不定的事情。

第二,我们日常生活中犯的各种错误,往往呈现了自己的潜意识。比如,一个很认真负责的人无意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表示他的潜意识希望犯这样的错误。

第三,让一个人做自由联想,就是在没有任何规则的情况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这个人就会说出一些让他自己都惊讶的东西。

第四,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也可以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比如一个人遗忘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我们会说,那些事情储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催眠师的帮助下,那些事情可以重新出现在意识中。

第五,所有的病理学症状也可能呈现在潜意识里。

所有心理治疗的目的,都是扩大一个人的意识范围,换句话说,要尽可能地让潜意识意识化,或者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更加觉醒地活着。

对潜意识的了解会使潜意识意识化,而这个过程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愿望变得更容易实现。

我们以往的抑郁、焦虑、恐惧的情绪发生巨大改变时,就表示某些被我们压抑的东西已经浮现到了意识层面。

一个人有很多自我攻击的行为,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多的就是作息不规律、熬夜。

这种象征性的自杀行为,有可能是向他人的攻击没有办法释放出去之后发生逆转,进而向自己攻击的结果。

当我的意识范围扩大之后,如果遭遇了重大创伤,我可能会退行。

?退行就会导致意识范围缩小,也就意味着很多已经意识化的东西又一次回到潜意识。

赋予某种能力以某种不好的意义,超我被激活,就开始打压这个能力。比如你潜意识赋予赚钱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多能力的集合体)以剥削甚至抢劫的意义,加上你赋予钱以堕落、腐化的意义,超我就会对你赚钱的能力实施打压。

自恋的人还有一种不合理的权力感,他们期待被优待,或者别人无条件地顺从自己的意愿。如果他们的愿望没被满足,就会生气,这就是自恋性暴怒。比如,有人开车的时候,动辄狂按喇叭,好像他一出门,所有人都应该为他让路;排队没有耐心;遇到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就勃然大怒,觉得对方是跟自己过不去,等等。

自恋也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自恋,是一个人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比如你现在正在学习精神分析,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健康的自恋,就表现为一个人的需要大于他的实际能力,所以他会经常处在一种不被满足的状态,就像儿童时期没被父母满足一样。

有着健康的自恋的人是很有人际魅力的。他们的自恋会形成一个温和而强大的引力场,不知不觉地把他人卷进去。我们说某个人气场强大,说的其实就是他的健康的自恋覆盖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他人会不自觉地受他的影响,而且不会感到自己被强迫。

那病理性的自恋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在生命早期的时候,孩子在跟母亲的关系中,缺乏来自母亲的共情性回应。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些画面:一个幼儿在那里各种表现,希望妈妈认可和赞美,但是妈妈却视而不见。慢慢地,孩子就必须把注意力从妈妈那里撤回到自己身上。我们同样也可以想象,这个幼儿对妈妈是多么失望,以及对自己是多么失望。

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医生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最安全的方式。

我们经常说到个人成长,成长意味着各种能力的增加,以及人格的完善。而退行处在与成长相反的方向,某些本来已经具备的能力一旦在退行中被削弱甚至丧失,人格就会变得虚弱和不完整。

简单地说,人的心理发展有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依赖。这个阶段的人,没有他人就活不下去。婴儿对他人的绝对需要是合理的,但如果一个30岁的成年人变成了啃老族的一员,他就被认为退行到了婴儿期,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他固着在婴儿期。第二个台阶是控制。比如有人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质上是想控制他人,也是人格不独立的表现。第三个台阶是健康和成熟。这个阶段的人具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有独立和自由的人格。

专注力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专注力被损害了。当父母要求孩子专注的时候,就已经在确定无疑地损害孩子的专注力。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他人的高压下要你专注于某一件事,你专注的可能是压力本身而非需要专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被外界要求专注,会使人产生一种服从之后的屈辱感,这会极大地削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hz/7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