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m.39.net/pf/a_5154127.html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历史上又叫寒食节与上巳节。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养生的好时机。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
春天应肝,木气盛,肝火旺;而肝胆相表里,也就是说如果肝胆之气郁结,会影响到全身,甚至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有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身体阳气足了,外邪不会侵扰,内病也不会生。更何况现代人绝大多数都阳气不足!清明时节这样养肝
1、“五指为梳,每日百下”,也就是用手指头当做梳子梳头,每天下,这样可以很好地抒发肝胆之气。2、搓两肋,两肋是肝经循经上行路过的地方,搓这里有很好疏肝理气的作用,如果觉得穿着衣服,搓揉不方便,可以轻轻敲打这个部位。两肋痛,多跟肝气不顺有关。3、揉按腹部,每天缓慢揉按腹部至圈。起到健脾和胃,通肠调胃的作用。养肝食疗方:山楂薏米饮:取生山楂9克、薏米10克,加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每日一副,煎熬后分4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作用:舒肝理气、健脾养胃。沙参麦冬饮:沙参9克、麦冬10克、桑葚10克、紫河车9克、圆肉6克,每日一副,煎熬后分4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作用:活血养阴、补肾益肝。鸡肝大米粥:取新鲜鸡肝3副、大米克,煮粥食用,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副,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半月便可见效。食醋补肝: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肝阳偏亢的高血压老年患者,每日可食醋40毫升,加温水冲淡后饮服,也可用食醋泡鸡蛋或泡黄豆,疗效颇佳。平素因气闷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冲服,能迅速止痛。鸭血补肝: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取鸭血克、鲫鱼克、白米克同煮粥食用,可养肝血,辅助治疗贫血,这同时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菠菜舒肝养血:菠菜是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脾虚生痰百病起。”春属肝,肝主疏泄,肝旺则容易克脾,导致脾虚湿重。《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灵枢·决气》也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因此,很多人在春季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乏倦怠等症状,所以春季养生除了要养肝,还需要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就容易“枯萎",从而百病丛生。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清明时节这样养脾
揉阴陵泉:阴陵泉为脾经经气注入之处。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膝关节疼痛。按摩手法:用食指点按阴陵泉,或将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其余四指按住对侧膝关节,拇指指端点揉阴陵泉,直到酸、胀感强烈为佳。左、右各30次。按大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大包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大包这一络脉像罗网一样绕络周身,一旦大包出现病变,实证则表现为全身皆痛,虚证则表现为周身骨节松弛无力。该穴主治气喘、胸胁痛、四肢无力、全身疼痛。按摩手法:用食指点揉对侧穴位,左、右各30次。除了以上这些,也要多做伸展运动;如“八段锦”里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六字诀功法”里的“嘻”、“嘘”、“呼”调理三焦、肝脾气机等,都可疏肝健脾。健脾食疗方:吃荷叶《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凡脾虚气陷,而为便泻不运者,可佐入培中之剂。古方荷叶烧饭,即是此义。用蒸饭的方式做熟白米饭,上下铺荷叶即可。蒸面食的时候,也可以用荷叶垫在蒸笼下面,这样蒸出来的馒头特别香。喝三花材料:玫瑰花3克,茉莉花3克,鸡蛋花3克,大枣2个(去核)。做法:将材料放入茶壶中,先用温水泡洗一次,再加入热开水浸泡数分钟,即可饮用。常喝三花能有效缓解疲劳,解散体内郁气,并可健脾养肝,祛除湿邪,增强气血,可谓是肝郁脾虚有湿人群的优选茶饮。饮普洱材料:神曲半块,柑普茶1个(也可自备陈皮1瓣,普洱茶叶适量)。做法: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隔去渣后即可饮用。神曲与柑普茶搭配,对于脾虚湿困而见纳呆食少、胃脘饱胀的症状最是合适。清明时节艾灸可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中医艾灸有通经活络、调节阴阳、疏肝健脾等功效。清明节艾灸这几个穴位,更有事半功倍的疗效。1.背俞穴(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艾条温灸此穴每次5-15分钟即可。2、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经常艾灸此穴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将艾条放置于穴位上方2-3cm,待到此穴位处有透热感时,可用艾条在穴位上方做回旋环转,保持透热度,一次艾灸时间可持续10-15分钟即可。3、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艾灸此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对泌尿、生殖系统有很多的好处。艾条温灸10~15分钟即可。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穴又谓“妇科三阴交”,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艾灸此穴有温热舒服的感觉,灸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可。清明时节养生做到“六不”
“不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锻炼,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锻炼前应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不湿”: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不冻”: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不酸”: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不怒”: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不妄”:老人本来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