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类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我国普通人群的IBS整体患病率为6.5%,认为最困扰的症状主要为腹痛和腹部不适[1]。IBS在我国各地人群中的发病率差异较大[2]。其普通人群患病率高、对生活质量影响大,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更新了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根据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对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治等进行了修订。年,国际上较为权威的美国胃肠病学院(ACG)也更新了IBS疾病管理指南,又带来了一些对于IBS诊治的新认识。
针对以上两份指南共识,我们来分析一下IBS中的一个亚型——便秘型IBS的药物治疗方向。
认识IBS-C根据排便习惯的改变,可以把IBS分为四个亚型,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未定型IBS(unclassifiedIBS)[3]。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constipation,FC)和IBS-C同属于功能性肠病,两者均表现为便秘,且缺乏器质性和结构性改变、生化异常引起症状的证据,易造成混淆。其鉴别要点在于FC患者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费力为主要症状。而IBS-C则表现为典型的腹痛、腹部不适,该类症状持续时,出现排便次数减少和/或分粪便干硬,排便后腹痛等症状改善[4]。
目前普遍认为,引起IBS发病的可能因素包括肠道动力异常(结肠为主)、内脏高敏感(包括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敏感、疼痛阈值降低等)、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知异常和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但确切的病因与发病因素尚未完全阐明[1]。
药物治疗,该如何抉择?IBS因其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且目前无法“治愈”,目前的诊治要点为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恢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而非治愈疾病[1]。既往以泻剂、解痉剂为主的治疗方式,也随着对于IBS-C发病机制、各类治疗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发生了一些改变。
1
传统泻剂和解痉剂“走下神坛”
因容积性泻剂可能加重腹痛、腹胀,而刺激性泻剂可导致腹部绞痛,目前我国共识推荐、临床用于IBS-C治疗的泻剂主要为渗透型泻剂[1]。其中聚乙二醇安全性较高,在治疗中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5]。
但因其只能单纯改善IBS-C患者排便次数,不能改善腹痛、腹部不适及总体症状,在年我国共识中获得中等质量证据A级推荐[1]。ACG指南则认为泻剂治疗的证据水平弱,仅做低级别推荐[3]。
解痉剂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其仅改善腹痛和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对于IBS的治疗也仅获得极低质量证据低级别推荐[3]。
2
治疗“新时代”:促分泌剂登上舞台
促分泌剂是一类以氯离子通道为靶点,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药物。包括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以及氯离子通道蛋白2激活剂鲁比前列酮。此类药物不仅可以缓解便秘症状本身,对于IBS-C包括腹痛、腹部不适、腹胀等整体症状均能有所改善,促分泌剂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创了IBS-C治疗的“新时代”。
利那洛肽因可增加肠液分泌、加快胃肠道移行、降低痛觉神经敏感度,能同时缓解患者便秘、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年及年的ACG指南均以高质量证据强烈推荐其用于IBS-C的治疗。而鲁比前列酮在被批准使用之初仅被推荐用于18岁以上女性患者,年ACG指南中以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其用于IBS-C患者的治疗,整体接纳程度不及利那洛肽[3]。
除了ACG指南,年日本IBS指南[6]对于利那洛肽治疗IBS-C均给予了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年丹麦的IBS指南[7]也给出了证据水平1b的推荐。
我国年版共识中也提到了这两类药物,但由于发布时利那洛肽仍处于Ⅲ期临床(现已完成),而鲁比前列酮存在使用限制,仅在渗透性泻剂部分提到[1]。
3
关于抗抑郁类药物治疗的认识
因IBS的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脏高敏感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抗抑郁药物常用于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理想的IBS患者。我国共识提出的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合并明显精神心理障碍及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IBS患者[1]。
既往曾认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够改善IBS-C的整体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因抗胆碱能作用缓解腹痛、减少肠道分泌而用于IBS-D的治疗[5],我国共识亦对这两类药物治疗IBS进行了适应症范围内的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ACG对于TCA进行高质量证据强烈推荐,而对于SSRI,因其认为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未能确切证实SSRI对IBS患者腹痛和整体症状的改善,仅做低质量证据低级别推荐[3]。
4
抗生素、益生菌和纤维素等其他治疗手段
目前抗生素(口服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利福昔明)仅推荐针对非便秘型IBS使用,考虑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关,ACG指南及我国共识均仅做中等级别推荐[1,3]。
其他一些益生菌、纤维素等治疗手段因其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因确切菌种、治疗机制等尚未明确,在具体治疗方式上仍难以获得确切结论。
基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传统的泻剂、解痉剂正慢慢退出IBS-C治疗的一线,而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全面、有效的促分泌剂类药物,如利那洛肽等,利那洛肽结肠缓释剂等新剂型也在研发之中。期待这一变化能够为IBS-C的治疗带来更多、更明显的获益,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
目前为止IBS在发病机制、诊治上仍处于不甚明了的状态,更多的研究成果、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都是我们始终期待的。同时,在临床诊治中,因为IBS发病机制的特殊性,医务工作者如何与患者建立充分的沟通和信任、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治疗计划,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36(5):-.
[2]李晓青,常敏,许东,方秀才.中国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3]AlexanderC.Ford,etal.AmericancollegeofgastroenterologymonographonmanagementofIrritableBowelsyndrome.TheAmJGastroenterol,,(Suppl2):1-18.
[4]辛海威,方秀才,柯美云.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我们能鉴别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2(02):-.
[5]袁耀宗.从指南更新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理念的变迁[J].中华消化杂志,,36(10):-.
[6]ShinFukudo,etal.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irritablebowelsyndrome.JGastroenterol,,50(1):11–30.
[7]KrarupAL,etal.Danishnationalguideline:DiagnosisandtreatmentofIrritableBowelSyndrome.DanMedJ,,64(6):1-8.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