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儿科是上海本土医派,起源于清代,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海派特色及自身学术特点的流派体系。徐氏儿科渊源深远,底蕴浓郁,“徐氏儿科疗法”被评为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儿科创始人徐杏圃,嫡传哲嗣徐小圃。徐小圃之子仲才、伯远,均克绍箕裘,能传衣钵,弟子王玉润、朱瑞群、江育仁等亦江浙中医儿科大家,传人亦皆沪上中医精英。
徐氏儿科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几点:小儿以阳气为本,诊治小儿疾病应注重阳气;小儿病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辨证宜严谨,用药当果敢;在治疗上,解表擅用辛温,注重及时温培脾肾,潜阳兼顾育阴。
本期小编为大家推荐一则由蒋沈华博士记录的徐氏儿科传人虞坚尔医师治疗小儿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验案,通过本案我们可一窥徐氏儿科的学术经验和特色疗法。
专家简介虞坚尔,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等项目指导老师,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第四代传人,师承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虞坚尔教授从事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精于中医儿科诊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虞教授小儿肠道疾病诊治经验:①肠道属消化道之下段,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而其位至阴之地,愈靠近魄门愈容易伤阴,故肠道疾病治疗需注重健脾养阴。
②整个肠道均有升清降浊之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小肠的功能。但愈近上消化道,升清之功能愈显著;而愈靠近魄门,降浊之功能愈明显。其治则根据病位不同而升清、降浊各有偏重。
③肠道疾病,最易伤湿。化湿时一定要注意选用勿伤阴之品,如不得已有伤阴之嫌者,当以养阴之品佐助之。
肠易激综合征案
吴某,男,14岁。初诊日期:年10月31日。
患者腹胀、腹泻半年余。半年前患儿自觉上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日行3~4次,不成形,腹泻之前有急迫感,偶有腹痛,情绪不佳时症状加重,瞤目,纳差,夜寐欠安。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血常规、粪常规、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刻诊:腹部胀满不适,偶有腹痛,瞤目,易怒易激;大便日行3~4次,不成形,纳差,夜寐欠安;舌质红、苔少,脉弦。查体:精神可,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增强,约6~7次/min。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虚肝旺,气阴两虚;治法:健脾疏肝,益气养阴。
处方:生黄芪9g,生白术9g,生地黄9g,生甘草9g,白芍9g,柴胡5g,脱力草30g,佛手5g,酸枣仁9g,石菖蒲9g,淮小麦9g,大枣9g,川楝子9g。14剂。中药颗粒剂(四川新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日1剂(2份),1份/次,ml开水冲,温服,2次/天。
二诊(11月14日):服药后患儿情绪波动减少,腹胀症状好转,大便日行2~3次,成形,偶有腹痛;舌淡、苔白,脉弦滑。续用前方加减。再服14剂,诸症缓解。
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胀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且腹泻型多见。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虞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气虚弱,加之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则下而生泄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虞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注重“健脾养阴疏肝”。本案患儿初诊时,腹部胀满不适,偶有腹痛,瞤目,易怒易激;大便日行3~4次,不成形;纳差,夜寐欠安;舌红、苔少,脉弦。
现今小儿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常宠溺娇惯,未能遂愿则易怒,怒伤肝,肝疏泄失常,横犯脾胃,胃受纳失司则纳差;肝气成郁,气机不畅,积于腹部可见胀满不适,不通则痛故偶见腹痛;脾主津液,脾运化无权,清浊不分,下至大肠而致泄泻;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肝气易化火生风,肝风内动故见目之症。舌红、苔少是阴液不足表现,暂不用利湿之品。此时应“健脾养阴疏肝”为主,以自拟方加减。方中生黄芪、生地黄、生白术、生甘草合用,奏健脾养阴功效;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柴胡对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胁胀痛疗效显著,两药伍用增强疏肝止痛、升阳敛阴之效;脱力草因其能治劳力过度的脱力劳伤而得名,补气活血;再添佛手疏肝健脾和胃、止呕消胀;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入石菖蒲化湿开胃;淮小麦、大枣两药与甘草合用取甘麦大枣汤之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川楝子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腹胀胁满。
讨论
虞师认为,肠道疾病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虚,运化失司,清气不升,浊阴失降,营阴受损,其中医诊治一定要注意健脾、养阴、升清降浊三个方面的协调。
目前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克罗恩病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均有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泄泻”“腹痛”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由此可见,肠道疾病致病关键皆在脾虚,故而健脾是止泻之根本。
笔者发现,虞师在治疗肠道疾病用药时常在健脾养阴的基础上酌加辛夷、柴胡、白芷、葛根等开窍升清之品,以助清升浊降、脾气得升、津液得布,亦有助于脾胃运化之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内容节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8期“临证承启”栏目。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更多虞教授小儿肠道疾病诊治经验内容。
新媒体编辑
杏仁图片
网络校对
旭珍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蒋沈华,虞坚尔等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