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就会拉肚子”
可能不是个很陌生的场景。
很多人在读书时期,一到考试,就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时候家长常常会纠结是不是学校门口的煎饼果子的卫生情况令人堪忧。
虽然煎饼果子不一定干净,但是诸如“一喝冷饮就腹痛腹泻”、“一焦虑事情就腹痛便秘”这类并不算少见的事情上,很可能是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又是个听上去怪怪的综合征。
肠易激,其实顾名思义理解下,就是肠道“紧张”了一把,闹了闹情绪。
听上去更加不可思议了。
1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
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遇冷、凉、辣等刺激就会立即腹痛、腹泻。
听上去好可怕。。。而且。。。不是太明白。。。
其实简单粗暴来讲,肠易激综合征是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类表现,而且其本身在目前的研究公认下认为是个非器质性疾病。
所以好多人去就医后,做了大大小小各种相关的检查后,却都没有明确检查出胃肠道的大问题,经常在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疾病后,被下了这样的诊断——肠应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比较现代的术语,但是从古希腊壁画中就能看到人们在千年前就有相似的症状。最初被认为问题仅出在头脑中,通过对病因的识别和诊断的改进,年胃肠病专家聚集在罗马起草了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指南,该疾病已获得更确凿的地位。
所以目前通用共识的IBS诊断标准又称罗马标准。
目前最新的罗马III标准:
1.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并至少有下列2项特点:
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多于3次,或每周排便少于3次。
粪便性状异常:粪便可呈块状/硬便,也可呈稀水样便。
粪便排出异常:排出粪便时患者感觉费力、急迫、排便不尽。
粪便可有黏液,但绝对没有脓血。
胃肠胀气、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没有器质性病变。
2.IB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
3.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我国以腹泻型多见、西方国家以便秘型多见。
其实简单概括下:
IB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
以下腹和左下腹痛多见,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患者极少在睡眠中痛醒。
2.腹泻或便秘
患者可出现腹泻(稀水样便)或便秘(块状/硬便)。
粪便可有黏液,但绝对没有脓血。
3.精神心理障碍
患者多有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精神心理障碍。
4.体征
一般没有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腊管样肠管。
(要考试的小朋友们划重点!)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肠易激综合症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在10%-20%左右,患者以中青年为主。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
患病率因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患病率较高。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中青年更为常见,老年人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IBS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确定的是心理因素及食物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另外肠道感染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IBS发病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的热门且进展较快,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也参与了IBS的发生。
比较得到大家公认的几个可以展开讲的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影响显著,它能诱发IBS症状。现代人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情绪起伏大等都可能对内脏功能产生影响。
2.肠道感染
在胃酸保护作用下,我们的肠道一般处于安全环境中,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但是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损害了这一免疫作用。
3.胃肠动力异常
IBS患者往往有胃肠道动力异常,多种因素会引起神经异常,神经异常进而可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而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应激反应可以进一步深化或减弱这种动力异常及其引起的相关症状。
4.饮食因素
临床上IBS患者表示摄食后出现肠道症状。冷食、辛辣饮食、生食、油腻饮食、过多的肉类、烟酒等饮食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统分泌异常,导致肠易激综合征。
多年以来,IBS一直被认为是肠道动力异常性疾病,但肠道动力异常并不能解释该病所有的临床症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脑-肠轴的异常、肠道局部神经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亦参与其发病。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IBS-D是器质性疾病,国际上最新的罗马IV标准也对弱化了“功能性”这个词,说不定罗马标准的第四版里,IBS就可能被定义为器质性疾病了。
我们该如何面对和治疗IBS
由于IBS确切病因不明,且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药物或心理治疗能够治愈该病。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可采取饮食调整、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饮食调整
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纠正不规律的排便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尽可能避免摄入对胃肠道有刺激的物品,如咖啡因和酒精。对乳糖、果糖和人造甜味剂山梨醇不能耐受的患者应尽可能相应限制此类食品的摄入。
对于便秘型IBS患者,可建议患者在饮食中增加足够的纤维素,纤维素可加速结肠转运,且伴有粪重及其不成形率的提高,以助缓解便秘。但纤维素在缓解与IBS有关的腹痛及其他症状的价值仍有争议,长期应用纤维素的疗效也同样受到质疑。
调节胃肠道运动的药物
IBS被认为是生物心理性疾病,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认知治疗是IBS治疗中的必要环节,这也解释了医生为何建议患者调节情绪;解痉剂可改善腹泻型患者总体症状,对腹痛疗效明显;止泻药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症状,渗透性泻剂可缓解便秘症状;益生菌、中药对症状也有一定疗效;近些年也有研究表明粪便移植对IBS的疗效不错。抗抑郁焦虑药可试用于IBS治疗。
治疗IBS的药物主要有:
止泻剂:易蒙停、思密达等;
导泻剂(缓解便秘):舒立通、乳果糖、西沙比利等;
解痉剂:匹维溴铵,美贝维林,曲美布汀等;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百忧解等。
想额外多讲讲益生菌的问题。
曾有报道指出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服用益生菌制剂可能有效。
有趣的是,年版《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建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针对性的益生菌制剂,同时尽量选择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人体原籍菌较为安全有效,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整剂量,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但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还需要更充实的临床依据。
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明明是保健品的益生菌类产品被夸张的包装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灵丹妙药。虽然价格高昂,但是止不住部分病人的病急乱投医,再加上天花乱坠的宣传以及夸大疗效,普通患者几乎不具备分辨率能力。
所以说:益生菌目前还只是被作为辅助用药,还不能上升到特效药这个高度。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不断有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但多数患者对治疗效果并不满意。
但是也希望大家明白一点,IBS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但不影响其寿命。所以尽管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也希望各位患者能明白这是一种受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不用过分紧张。但是本身影响了生活,就挺烦人了,但愿关于IBS的研究能在近些年有更好的向前推进。
郑大一附院杨振拉肚子的宝宝们请站出来!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