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肥胖、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这些棘手的疾病,都被发现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脑-肠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互通渠道。脑肠轴是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其重要的连接方式。
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不断发展,肠脑的概念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颅脑与肠脑都发源于早期胚胎的神经嵴。随着胚胎发育,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两个系统通过迷走神经相连。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长期以来,肠道被误以为仅能控制消化和蠕动,但殊不知肠道拥有比脊柱或中枢神经系统更多的神经元,·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直连颅脑,肠脑负责向颅脑递送全身所需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很多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是来自于颅脑的意愿,而可能取决于我们的肠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
最新研究还提供了关于肠道微生群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的有力证据,证实了肠道微生物群功能失调与行为及神经生理功能障碍相关。此外,肠道微生群在维持免疫和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功能失调的肠道微生物会导致炎症,其炎性介质从外周到达中枢的途径可通过迷走神经,亦可从周围器官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肠道屏障失衡可诱发免疫紊乱。脑肠轴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心理疾病,代谢免疫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许多炎症性疾病和物质成瘾等发病均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并且精神状态与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还可折射皮肤健康状况。
尽管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目前很多相关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欧美斥巨资推进开发基于消化道和大脑之间双向通讯机制的新疗法,比如针对微生物的调整或将成为防治这类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实验显示,补充一种乳酸杆菌,可以缓解实验小白鼠的焦虑抑郁症状。一只性格暴躁攻击性强的小白鼠和一只性格温顺安静的小白鼠,将它们的肠道菌群互换移植,能使它们的性格互换。可以预期,将健康人群中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肠道中可以帮助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并减少原有菌群对肠道和脑功能的负面影响。
在古老的传统中医学中,神阙,丹田,任督二脉,小周天循环与脑肠轴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性。任督二脉在中医治疗中和道家导引养生上都备受重视。任脉连腹,督脉通脑,打通任督二脉,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保健养生。导引养生术的保健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中,都提到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针刺疗法等内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中,尤其重视腹诊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传至东洋也备受推崇。《诊病奇侅》书中言:“腹为生之本,故百病根于此,是以诊病必候其腹,外证次之。”
腹部会聚五脏六腑,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脏腑,调节气机,平衡阴阳,能有效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由此发展出来的腹针疗法更是视腹部的神阙为中心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都依赖于神阙系统"。在西方越来越多病人已经认知到中医在脑肠轴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势,但由于治疗慢性病症的过长疗程也存在容易半途而废的弊端。中医穴位埋线三联疗法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因其持续性的长时针效,显示出更加突出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