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就拉稀其实是病,得治

医院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女士有反复腹痛、腹泻10年,尤其在精神紧张时容易犯病。10岁大的儿子半夜发烧了,江女士医院看急诊。医院候诊的时候,因为紧张和担心,江女士坐立不安,突然肚子里翻江倒海一阵阵剧痛,痛得她蹲在地上直不起腰来,硬撑着一次次去洗手间拉稀便。一旁的护士见状,赶紧将江女士送进急诊室,医生检查了一圈却没发现任何问题。江女士坚持陪儿子看完急诊,儿子烧退了,江女士的肚子也不疼了。

江女士不明白自己这是怎么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戴宁主任介绍说,江女士其实是患上了一种十分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

戴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德国和瑞士,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功能性胃肠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国际科学技术协会理事。对消化科相关疑难疾病,尤其是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及炎症性肠病方面具有丰富诊疗经验。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

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他们的肠道收缩太剧烈或者收缩不够强,收缩太剧烈使食物输送过快则表现拉稀便,蠕动不强则使食物输送过慢表现为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又被叫做易激结肠,痉挛结肠。从症状类型来看,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呈糊状或水样便,或伴有黏液便;便秘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不超过3次,排坚果样或硬便,或伴有黏液便,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的感觉。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发作的情况,且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

戴宁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已占到消化科门诊病人的近三成,且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但由于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多数患者都是反复多次就医检查后才能逐渐确立诊断。她说当患者出现反复腹痛或腹部不适,而且腹痛时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增多或排便困难)或排便性状的变化(比如大便干结、黏液便),排便后腹痛能缓解,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可能。这类病人往往可伴随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

专家解读

戴宁主任介绍说,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不可治愈的良性疾病,至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可能会伴随患者终身,但不会导致癌症,更加不会缩短寿命,也不需要手术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原则。通过正确的健康宣教,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合理安排好生活工作及心身压力的调适是可以控制好该病的。

肠易激综合征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心理与肠胃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许多人在外出旅行前、参加社交活动时或者改变日常生活规律时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也往往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专家建议

戴宁主任提醒读者对疾病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信心;要放松心情,适当减压,如参加户外运动等,保持稳定的心态;发现并记录可能引起症状的食物并避免食用,如炸薯条、巧克力、咖啡、碳酸饮料等;定量饮食,不过饥过饱,平静进食,进食环境安静放松。腹泻患者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应多食纤维蔬菜、粗粮等,适量服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必要时加用解痉药及抗抑郁药。但需特别注意,若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贫血、黑便或腹痛程度及性质改变等“报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包括嗳气、恶心、呕吐、餐后饱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特效药物,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症状发作与饮食、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医院消化内科联合营养科、精神卫生科等多个相关科室,成立了功能性胃肠病联合门诊。功能性胃肠病联合门诊由经验丰富的消化科医生、营养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联合坐诊,旨在通过综合评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及心理状况,指导合理用药,达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时间:每周二上午和周五上午。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ty/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