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敏,唐诗,辛颖。
中国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摘自《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第12期
病史
患儿,女,4岁11月,因“双侧乳房增大半年”于年5月就诊。
患儿近半年乳房较前明显增大,无触痛,偶有少量阴道分泌物,无阴道流血,家属诉患儿无明显身高突增,近1年身高增长4~5cm。
既往无性激素类药物使用史,否认抽搐及癫病史。饮食及大小便正常。
患儿系G2P1,出生体重2.6kg,生长发育同同龄儿,智力正常。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父母否认性早熟病史。
体格检查
身高cm(P25~P50),体重20.7kg(P75~P90)。
神志清楚,双侧肘外翻,周身皮肤无牛奶咖啡斑,面容无特殊,无颈蹼,无高腭弓,双侧乳房B3期,双乳距略宽,乳晕颜色略深,可触及大小约1cm×1cm硬结,心、肺、腹查体未及异常。无阴毛,大小阴唇可见少量色素沉着,阴道口可见白色分泌物。
辅助检查
性激素:
黄体生成素(LH)2.67mIU/mL,
卵泡刺激素(FSH)7.12mIU/mL,
雌二醇(E2)25pg/mL,
孕酮2.24ng/mL,
睾酮<0.1ng/m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5mIU/mL,
甲胎蛋白(AFP)1.31ng/mL
(参考值:0~9)
癌胚抗原(CEA)2.58ng/mL
(参考值:0~5)
甲状腺功能: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5.35pmol/L
(参考值:2.63~5.71)
游离甲状腺素(FT4)11.74pmol/L
(参考值:9.01~19.05)
促甲状腺素(TSH)3.52μIU/mL
(参考值:0.3~4.8)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8∶00):
14.7pg/mL
(参考值:7.2~63.3)
皮质醇(COR,8:00)为10.21μg/dL
(参考值:6.02~18.40)
17α羟孕酮1.52ng/mL
(参考值:0.07~1.70ng/mL)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
LH峰值16.61mIU/mL
(出现在用药后30min),
FSH峰值20.66mIU/mL
(出现在用药后min),
LH峰值/FSH峰值0.8,
提示中枢性性早熟(CPP)。
骨龄11岁(G?P图谱法,图1A)。
子宫附件超声:
子宫大小3.5cm×2.2cm×1.1cm,
子宫内膜厚约0.1cm,
左卵巢1.6cm×1.0cm,
右卵巢1.6cm×0.8cm。
垂体MR提示垂体饱满。
诊治过程
入院后予曲普瑞林(达菲林)2.6mg(μg/kg)肌肉注射,每28d注射1次,首次注射后12d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持续3d,后未再出现阴道流血。
出院1个月后染色体结果回报提示47,XXX(图1B)。进一步完善性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采用CEPX探针,显示1、2、3个信号的细胞分别为30.1%、14.1%、55.8%。提示X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片段位点为嵌合体,染色体核型45,X/46,XX/47,XXX(图1C)。心脏超声未见异常。双侧肾脏输尿管超声提示右重肾或双肾盂。性早熟相关基因panel(KISS1、KISS1R、DLK1和MKRN3)检测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明确致病性变异。
出院后随访1年内患儿继续接受曲普瑞林(2.6mg)治疗。出院后3个月、7个月和1年随访,患儿生长减速、子宫和卵巢大小有逐渐增大趋势,LH和FSH水平降低(表1)。1年内生长减速,预测终身高明显矮小,由于个人原因未同意生长激素治疗。
诊断
嵌合型Turner综合征(TS),CPP
讨论
本文报告1例以性早熟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型为47,XXX的女童,进一步完善性染色体FISH检测证实为嵌合型TS的病例。Hook等指出染色体嵌合现象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类型、可检测的细胞数量及采用技术手段的敏感性等,可能会出现选择手段的问题导致细胞系的消失,并提出“隐匿性嵌合体”存在的可能性。
1项针对有TS临床表现的22例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外周血FISH检测的比较研究显示,2种检测手段诊断一致率仅为36%(8/22),14例不一致者中7例通过FISH技术发现第3种类型的细胞系,5例阐明了+mar的来源,另2例鉴定为嵌合的Y染色体存在缺失。
有文献报道2例因矮小就诊的女童,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XX,分别做了口腔黏膜和皮肤组织的FISH检测,确诊染色体核型为45,X/46,X/47,XXX。
47,XXX综合征患者通常无表型异常,有时伴有身材高大、内眦赘皮、小指内弯、肌张力下降等,少数可能有轻微的发育延迟,学龄期认知缺陷和学习障碍的风险可能略有增加,很少有智力严重损害;大多数患者性发育正常,能够正常生育,可有月经减少、继发性闭经或卵巢早衰等现象;注意力缺陷、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也比一般人群更常见。
本文患儿存在类似于经典TS的双乳距增宽、肘外翻、预测终身高明显矮小,与47,XXX身材偏高或正常不符,因此,对患儿进一步完善了性染色体的FISH检测,确诊为嵌合型TS。可见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部分嵌合型TS的诊断存在一定缺陷。TS表型与核型的复杂性,是导致其误诊、漏诊的原因。当临床表型与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不符合时,应进一步行外周血或其他组织的FISH检测。
TS患者中50%为45,X单体,5%~10%为有1个X[46,X,i(Xq)]的长臂复制(等染色体),其余大部分为45,X的嵌合体,其中45,X/46,XX/47,XXX约占3%,国内报道该核型占0.5%~3.9%。回顾既往报道的25例临床资料相对完整、核型为45,X/46,XX/47,XXX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0~67岁,其中<15岁儿童12例,20~40岁育龄期妇女9例,40~67岁4例,临床表现多样。<20岁儿童主因身材矮小就诊(9/12,75%),~40岁主因不孕就诊(7/9,77.8%),50岁以上患者临床就诊原因多样。相对典型的TS,临床表型轻微,临床表型可完全正常,也可具有部分TS的特征,如身材矮小、颈蹼、多痣、后发际线低、乳距增宽、肘外翻及第4、5指(跖)骨短。
45,X/46,XX/47,XXX患者中出现智力障碍的比例为0~13%,与45,X单体患者相似。该核型可伴有其他特殊的综合征,如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骨髓瘤、强直阵挛性癫等。鉴于TS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染色体嵌合的情况下,通常很难评估每个细胞系对每个器官系统的相对贡献。但总体来说,似乎嵌合型TS临床表型较单体TS更温和,当45,X细胞的比例增加时,TS典型症状就开始出现。
TS合并性早熟非常罕见,目前报道TS合并性早熟或快速进展青春期仅十余例。伴性早熟的核型包括:嵌合体、X染色体结构异常及X染色体单体。尚无核型为45,X/46,XX/47,XXX患儿合并性早熟的报道。1例核型为45,X/47,XXX的患儿出现性早熟,该患儿4岁时确诊TS(55%45,X/45%47,XXX),身高正常,未用生长激素治疗;7岁10月因阴道流血就诊,伴有生长加速,约每年12cm,就诊时身高cm(P25),体重26kg(P25~P50),乳房B3,阴毛PH3,伴腋毛生长及脊柱侧弯。患儿尚有中度的全面发育迟缓,合并情绪、社交障碍及阅读困难。骨龄10岁,GnRH激发试验提示CPP,甲状腺功能TSH5.5(正常范围:0.3~4.2)μIU/mL,FT4正常,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正常值<35)IU/L。
本文患儿与之不同的是,无发育迟缓、情绪、社交障碍等问题,出现性早熟年龄小,但骨龄超前更明显,且并未出现身高增长加速。梁雁等指出,有自发性性发育的女孩,若身高位于正常低限或身高在正常范围但生长速率低于正常,应高度警惕TS的可能。因此,对于该类患儿应注意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
目前关于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合并CPP的机制仍不清楚,尤其是TS。可能的原因包括下丘脑反馈系统异常,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增高,补偿了卵巢功能;由于TSH与FSH受体的相关性,TSH水平明显增高导致了性早熟;大于2条X染色体TS,剂量补偿效应可能与性早熟相关。本文患儿4岁11月,出现乳房增大,伴阴道分泌物,查体无牛奶咖啡斑,完善骨龄提示11岁,LHRH激发试验提示CPP,完善垂体MR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完善性早熟相关基因检测,均未发现异常。考虑本例合并性早熟可能与嵌合47,XXX相关。对于CPP患儿是否需要常规进行染色体检查,尚无指南推荐。Grosso等报告3例CPP合并染色体异常的非TS患儿,指出染色体异常可能合并性早熟,建议对CPP合并智力异常的患者-行染色体检查。
针对TS合并性早熟的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由于TS本身伴有卵巢功能不全,因此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面临挑战。目前针对TS伴有性早熟是否可用GnRHa治疗,尚无指南可循。但考虑TS患者终身高受损及生育率极低,一般认为给予GnRHa治疗是合理的。上述文献病例给予GnRHa联合生长激素治疗,GnRHa治疗到12岁停用。本文患儿就诊时骨龄已11岁,尽管给予GnRHa治疗,对身高增长疗效有限,但可延缓第二性征发育情况,避免心理行为问题。患儿CPP诊断明确,且符合GnRHa治疗指征,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建议GnRHa治疗。家长由于经济因素,暂未同意生长激素治疗。
总之,当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应进一步行外周血或其他组织的FISH检测。45,XX/46,XX/47,XXX临床表型多样,儿童期可完全无症状,较典型TS表型轻微,青春发育可正常。对于合并矮小、性早熟等,染色体核型为47,XXX的患者,要注意其染色体核型为嵌合体的可能。由于嵌合型TS临床表征与核型的复杂性,应注意仔细查体,避免误诊、漏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