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容易焦虑不安恐慌和被激怒

#1

现代社会的“舒适悖论”

舒适世界中的不适

从理论上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更舒适。我们不必时刻担心死于传染病,医疗把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几十年,犯罪率和战争威胁也减少了。我们食物充足,先进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大幅提升,也并没有觉得生活安逸舒适。相反,我们把“压力山大”、“我太难了”当作口头禅,生活中的不适因素——诸如焦虑、烦躁、不安、担忧、疼痛、失眠等,让我们不堪其扰。胃疼、偏头痛、肩颈疼……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造访的“不速之客”。与身体的伤痛相比,我们更多地承受着到内心的不适。想到论文截止日期一日日逼近,内心焦虑如野草般疯长;在一个需要当众发言的场合,内心涌出一阵剧烈的恐慌;他人一句口无遮拦的言语,竟然让自己瞬间“炸毛”;严苛、情绪化的上司,让自己成天战战兢兢……我们的内心不适如此普遍又强烈,以致于我们对不适产生了自我诊断能力,“我有强迫症”、“我选择焦虑”、“我社交恐惧”、“我拖延症晚期”、“我抑郁了”……我们干脆给自己贴个标签,坐实“患者”身份。所谓“舒适悖论”,就是尽管我们的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唾手可得,但我们却对不适因素变得过度敏感。即便轻微的挫折和一般的不安,也会给我们带来恐惧和担忧,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失眠、压力环境下的决策能力薄弱、肥胖症、慢性疼痛、关节炎、焦虑症、抑郁症、头痛、长期疲劳、恐慌性焦虑障碍症、过敏症、肠易激综合征和其它胃肠道问题,还包括粉刺痤疮,湿疹等皮肤病。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客观条件如此舒适环境下的我们,却依然感到那么多“不适”?

#2

过于敏感的生存本能

世界已改变,本能仍坚挺

让我们回到原始祖先生活的场景。广阔的天地中危机四伏,伺机致我们的祖先于死地。只有那些紧张多疑,稍有风吹草动(草丛中也许真有猛兽或其他部族的敌人)就马上作出反应的人才有机会活下来传播基因。上百万年的演化,为人类配置了一套精巧高效的防卫系统,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还为我们搭配了一种专门识别和注意威胁的情绪——恐惧。这种只要有威胁和危险就让人本能地作出反应的整套反应机制被称为“生存本能”,或称为“战或逃反应”,它使人在面对威胁时能够战斗或者逃跑。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套系统有一个要命的缺点,他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作为信条,不断误判形势,让我们在遇到并不一定有危险的情境时,也照样感到恐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俗语,充分说明了生存本能的作用多么强大。这个系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反应速度比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皮质快多了,所以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它总是会让我们先吓一跳,之后大脑皮层才发现并不存在真的威胁,这就是传说中的“虚惊一场”。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远古的祖先已天差地别。但被大脑边缘系统控制的生存本能却并没有改变。害怕被排斥和遭到严厉的评判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在我们的原始祖先那会,如果不能被所在的社会群体接纳,就无法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我们今天遭遇的心理不适,大多与这个生存本能相关。我们担心领导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担心成绩无法让家长和老师满意,我们害怕处理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室友的矛盾让自己如芒在背……我们今天面临被人评判的机会可比远古祖先那会多太多了。外界信息(广告、图文、影视作品)狂轰滥炸般袭来,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一条条参照标准:什么是学霸的日常?怎么穿才时尚?开什么车才拉风?赚多少钱才算成功?什么样的身材才迷人?……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外部因素作为人生价值的参考标准,而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造的、外在的标准,这将让我们的自尊心不断受到创伤,焦虑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的生存本能还包括负面偏好。对于远古祖先来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ty/7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