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阑尾炎的病,移

关于移动盲肠综合症(mobilececumsyndrome,MCS),可能不少外科医生比较陌生,查阅国内文献报道对它的描述也比较少,影像资料更是珍贵,最近总结我院收治两例病例展示一下,让你这次学会看。

病例一:

老年男性,82岁,高血压病病史20年,帕金森病史5年,余无异常,患者缘于2月前出现右下腹疼痛。近了天腹痛加重,无其他不适,自行口服药物;

3天腹痛加重。无其他不适,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断层扫描显示:右下腹位置空虚,盲肠向内侧移位,靠近肚脐下方,重建图像更加明显。

盲肠移位后造成右下腹空虚,乙状结肠通过间隙疝入至右下腹,造成闭袢结构,形成腹内疝,此为患者右下腹疼痛的原因,不全肠梗阻。

由于没有造成严重的肠梗阻及绞窄,经我院外一科灌肠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半年后复查腹部CT:

复查CT如下:

病例二:急诊门诊病例,男,87岁,近期腹胀,腹痛加重后来院;

看到这里有人就问了,乙状结肠位于右下腹,是不是搞错了,或者全脏器反位啊?没错,我们首先看肝脏在右边,然后接着找证据:

大概画了个示意图,大家自行脑补一下。

「移动盲肠综合征」(mobilececumsyndrome,MCS),MCS是一种先天性盲肠移动度过大、致其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该综合征是于年,由Hausmann首次报道的。其原因有二:盲肠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移至右髂窝并全被腹膜所覆盖,向外侧形成侧系带与侧腹膜固定,移动度较小。但是因为下面两个原因,可能会导致MCS的发生,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先天因素。1先天因素:胚胎发育第三阶段,系膜与腹膜融合缺陷,若固定存在先天性缺陷,引起盲肠系膜过长,移动度增大,甚至升结肠活动度一同增大,盲肠蠕动时发生摆动,这是MCS发病的解剖变异因素。2后天因素:移动的盲肠受本身及肠内容物重力作用,盲肠蠕动减弱,肠内容物滞积产生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这属于MCS后天性的发生因素。本文两例患者均为老年人,是否与结肠肠系膜松弛有关,不仅盲肠发生移动,乙状结肠也随之疝入,这也是形成腹内疝肠梗阻的原因。因为疝囊较宽不构成绞窄。据文献报道,移动盲肠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与盲肠及升结肠功能失调有关.大部分移动盲肠患者的症状均比较隐蔽或轻微,且多数人当出现右下腹隐痛及排便习惯异常等症状时易自认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故本病就诊时间常较晚.移动盲肠临床特点:右下腹有钝痛,但无肌紧张,腹部压痛点随着体位改变;有大便异常如便秘、腹泻、便秘及腹泻交替等。

影像诊断:按盲肠推动至脊柱的距离可以分为三度。

I度:盲肠推动至脊柱右缘为度;

Ⅱ度:盲肠推动与脊柱重叠;

Ⅲ度:盲肠推动达脊柱左缘。)

另外笔者认为多合并不同程度位置的腹内疝,继发肠梗阻表现。

治疗:MCS无临床症状者或轻微,宜采用非手术治,往往通过灌肠可自行缓解。择期分别选用不同术式行盲肠同定术,治愈率达88.0%,效果满意。应注意的是,MCS并盲肠明显扩张(横径8cm以上)者,于盲肠固定术前,必须先行盲肠缝缩术,以消除日后盲肠内容物淤积、发酵、腐败,充满气体,发生炎症的可能。对于少部分术后仍有腹痛、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症状的病人,此时宜行回肓部切除术,可使症状消失。盲、升结肠移动度为Ⅲ度并升结肠冗长者,施行盲升结肠固定术后,若持续性腹痛、便秘等症状不见好转并加重,则必须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并切除部分冗长的横结肠,可使症状消除而治愈。

[参考文献],[1]冯文璋.升结肠移动症手术治疗14例分析FJ].天津医药,,(5):.[2]袁名辉.移动盲肠综合征8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6(18):.[3]王丽君.王季颖.移动盲肠症的诊断和治疗[J].北华大学学报,,3(2):.[43.崔龙云。闵权.朴雄.等.移动盲肠综合征52例[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3(2):.1王选,赵志成.移动盲肠综合征31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35:.2袁名辉.移动盲肠综合征8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1)0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ty/7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