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年,胃肠功能紊乱国际基金会指定4月为IBS宣传月,以向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者宣传疾病知识。医脉通整理了近年来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IBS是一种常见的、发病机制复杂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尚无能够完全控制该疾病的方法。最新出版的罗马W功能性胃肠病诊疗指南也强调了结合患者个人的情况,如诱因、临床特征、伴随心理疾病及菌群变化特征,给予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随着规范化诊断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及个体化治疗的实施,今后可以更好地控制这种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就诊和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详情
2.图表
最新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
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IBS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学者对于IBS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入,获得了不少国人的资料。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资料和国际最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IBS共识意见进行更新。本共识意见分为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4个部分,共28条。》》》详情
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现状如何?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障碍,以腹痛和肠功能改变症状为特征。高达75%的IBS个体未被确诊。近期,发表在The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确诊和未确出的腹泻型IBS个体的症状、医疗利用和治疗进行比较。》》》详情
4.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脑-肠独立通路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报告中说,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可能存在独立的脑-肠和肠-脑通路。》》》详情
5.低FODMAP饮食改善IBS-D症状
根据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遵循低FODMAP饮食或传统IBS饮食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有一半获得症状缓解。相关内容在线发表于The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详情
6.对IBS患者的饮食该作何指导?
有研究发现:改良低FODMAP黑麦面包可改善IBS患者的症状。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多数IBS患者存在餐后症状加重,对部分食物不耐受的情况。因此做好IBS患者的饮食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详情
7.利那洛肽在IBS及其他胃肠道适应症中前景如何?
两种利那洛肽结肠缓释剂型表现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缓解的改善,而其中一种还在2b期阶段试验中显示了对排便习惯的改善。根据一项新闻稿,这些结果支持对一种治疗IBS-C的制剂,以及另一种在与腹痛有关但与便秘无关的胃肠道指征中对肠道功能无影响的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详情
8.Eluxadoline治疗腹泻型IBS的安全性如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道障碍,约影响5-15%的人群。Eluxadoline是一种混合μ-和κ-受体激动剂以及δ-受体拮抗剂的药物,近期分别被FDA和CHMP批准用于IBS-D的治疗。》》》详情
9.从罗马Ⅳ标准分析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现状
(转自中华消化杂志,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IBS的治疗目的在于消除患者的顾虑,改善其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IBS的治疗原则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主要症状类型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和综合应用。在罗马Ⅳ标准中,功能性胃肠病又被称为肠-脑互动异常,新的定义强调了其症状的产生与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处理功能异常有关。基于IBS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常用药物如下。
(1)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人体内95%的5-羟色胺分布于胃肠道,广泛参与胃肠运动和内脏敏感性调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为抑制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活化,减少肠道分泌和蠕动,有助于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粪便性状。
阿洛司琼是选择性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可松弛结肠平滑肌,提高由直肠扩张所致的疼痛阈值,减缓小肠和结肠的运转。研究显示,阿洛司琼可显著减轻女性腹泻型IBS患者的腹痛,降低排便频率和减轻便急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和美贝维林。年,阿洛司琼经美国FDA批准用于腹泻型IBS的治疗(1mg/次),可缓解腹痛、腹部不适等IBS症状,后因导致缺血性结肠炎而广受争议。年,阿洛司琼被美国FDA重新批准用于治疗严重的女性腹泻型IBS,起始剂量为0.5mg/次(2次/d),其缺血性结肠炎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仅为0.95/人年和0.36/人年。另两种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和雷莫司琼治疗腹泻型IBS同样有效。
(2)氯离子通道激活剂
氯离子通道激活剂通过增加氯化物分泌,进而刺激肠腔内液体分泌而软化粪便。
鲁比前列酮是一种2型氯离子通道激活剂,可促进胃肠道氯离子分泌,而后通过前列腺E1受体来增进平滑肌收缩和胃肠运动,从而促进胃肠分泌和平滑肌运动,加快了肠内容物的传送,最终缓解了便秘症状。年,其被批准用于治疗便秘型IBS。在两项为期12周的大型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中,与安慰剂组相比,鲁比前列酮组(8μg/次,2次/d)有显著疗效。在随后的52周延长试验中,发现鲁比前列酮最常见的两种不良反应是恶心和腹泻。
利那洛肽是一种鸟苷酸环化酶C受体激动剂,它能通过细胞内释放环磷酸鸟苷来刺激胃肠道分泌氯离子,从而改善便秘。在动物实验中,利那洛肽还具有调节内脏敏感性的作用。利那洛肽被美国FDA和欧洲药物管理局(EuropeanMedicinesAgency,EMA)批准用于便秘型IBS的治疗。两项大型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利那洛肽改善便秘型IBS患者肠道和腹部症状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一项为期6个月、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利用复合终点,与基线相比每日平均最差腹痛评分至少有30%的改善,并且在6~12个月中,与基线相比至少增加1次完全自然排便;利那洛肽在12和26周的研究中疗效均优于安慰剂。
(3)阿片受体药物
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σ4种,广泛分布于人体神经系统,肠道平滑肌中也有阿片受体的存在。阿片受体药物可对肠道肌肉产生影响,从而起到缓解IBS症状的作用。
艾沙度林(eluxadoline)为口服制剂,是含阿片μ、κ受体激动剂和阿片δ受体拮抗剂的混合物。艾沙度林在胃肠被吸收较少,且其在胃肠道局部发挥作用,降低胃肠运动性并缓解疼痛。年获美国FDA批准,被用于腹泻型IBS患者的治疗。在两项超过例腹泻型IBS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艾沙度林组有更多比例的患者(口服75mg/次和mg/次,1次/d)在1~12周或1~26周时,腹痛和腹泻症状改善。艾沙度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8%)、便秘(8%)和腹痛(5%)。
洛哌丁胺是一种外周M-阿片受体激动剂,可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通过时间,并增加水和离子吸收,常用于腹泻型IBS的治疗。一项小型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结果发现,洛哌丁胺可改善粪便性状、腹痛、便急和个体总效应。在另一项研究中,洛哌丁胺虽会增加夜间腹痛,但可改善粪便性状,减少排便频率,减轻疼痛程度。
(4)解痉剂
解痉剂可用于所有IBS亚型的腹痛和解痉的治疗。奥替溴铵是一种四氨基化合物,具有拮抗速激肽神经激肽K2(neurokininK2)受体、阻断钙通道和抑制胆碱能受体三重作用机制。Meta分析显示,奥替溴铵治疗IBS的有效性为安慰剂的2.33倍(1.60~3.40倍)。奥替溴铵对缓解腹痛的疗效最为明显,在罗马Ⅳ标准推荐用于治疗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IBS的3种解痉剂类化学药物(双环胺、奥替溴铵、美贝维林)中,奥替溴铵是唯一一个在中国上市的药物。奥替溴铵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乏力、头晕、皮疹、腹痛、视觉模糊和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双环胺具有非特异性抗毒蕈碱和直接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与其他解痉剂相比,双环胺仅有少量证据支持其应用于临床。美贝维林为亲肌性解痉剂,通过直接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而发挥解痉作用,同时不影响正常胃肠运动。
此外,最近一项Meta分析发现,同样拥有解痉作用的薄荷油在改善IBS整体症状和腹痛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胃灼热是薄荷油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5)肠道菌群调节剂
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与肠壁中的免疫和神经末梢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脑-肠轴和免疫激活引起渗透性、神经敏感性和胃肠动力的改变。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对人体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肠杆菌过度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可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道菌群调节剂包括非吸收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大样本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两者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一项最近的Meta分析纳入了43项采用不同肠道菌群调节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IBS患者的整体症状、腹痛和腹胀。
(6)抗生素
利福昔明是一种广谱抗生素,靶向肠道,无系统吸收。可能的作用机制:①利福昔明影响肠道菌群,并减少细菌产物对宿主的负面作用;②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减弱细菌的局部接触作用,如宿主的免疫应答;③抗生素改变细菌和宿主反应。年,利福昔明获美国FDA批准,被用于治疗腹泻型IBS。在两项大型临床研究中,非便秘型IBS患者采用利福昔明(mg/次,3次/d)治疗2周,发现在第1次为期4周的随访中其IBS整体症状和腹胀获得及时缓解。在为期10周的随访中,虽然逐渐丧失症状应答,但与安慰剂相比仍能持续改善症状。利福昔明重复治疗的疗效与初治过程相当。在随后18周复发的腹泻型IBS患者对利福昔明更有可能产生应答。利福昔明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
(7)精神心理药物
CNS对疼痛感受、情感都有作用,通过脑-肠轴,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节胃肠动力。IBS常伴随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有心理异常的IBS患者中94%有直肠敏感性异常。心理应激是IBS症状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对于中重度IBS患者,缓解腹痛、改善胃肠动力和抗抑郁治疗已经成为普遍的治疗措施。大量证据证明,抗抑郁药治疗IBS是有效的,尤其是三环抗抑郁药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环抗抑郁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非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来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可参与降低患者的内脏敏感性而改善腹痛症状,通过减少肠道转运来治疗腹泻型IBS。循证研究结果显示,阿米替林治疗IBS疗效肯定。一项为期2个月的试验中,腹泻型IBS患者服用10mg阿米替林后,IBS整体症状获得显著改善,减少了稀便频率和排便不全感,显示出完全缓解的作用(所有症状消失)。关于丙咪嗪的Meta分析显示,其可改善IBS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应用需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的抗抑郁和中枢镇痛作用,可能参与缓解IBS腹痛或腹部不适,对伴随多种躯体化症状的IBS患者,可能通过缓解其躯体症状而发挥作用。一项最近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总结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有效性数据,共纳入了7项研究,证明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全部IBS症状有效。仅有少量研究报道在IBS治疗中使用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8)其他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胆酸类在腹泻型IBS病理生理学中有作用。小规模初步研究发现,胆酸类螯合剂(如考来维仑和考来替泊)可促进排便,改善粪便性状。色甘酸二钠是一种肥大细胞稳定剂,可能改善一些腹泻型IBS患者的症状。最近两项有相当影响力、高质量的RCT研究证明,与安慰剂相比,美沙拉秦对腹泻型IBS无显著疗效。粪菌移植、中药治疗和补充疗法也有潜在的治疗前景,但还鲜见细致的研究。关于针灸相对假针灸是否更加有效,目前也存在争议。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催眠疗法,其疗效在多项关于IBS的研究中获得证实。
IBS的发病机制由多因素参与,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从外周治疗(针对肠腔)到中枢治疗(抗抑郁剂等),并辅助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如腹痛、腹胀等,进行药物的对症治疗,同时配合积极的饮食疗法,从多个角度有效治疗IBS,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