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IBS的常见症状?腹痛多在进食后出现腹痛症状,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以下腹部和左下腹最为多见,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痛于排便或排气后可以缓解。在腹部受冷或进冷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也会发生。?腹胀、肛门排气增多以白天最为明显,腹围一般不会增大,夜间睡眠后有所减轻。?腹泻常于餐后排便,尤其以早餐后多次排便较为常见,甚至可达10次以上,每次排便量少,夜间不会发生。大便可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每周排便1-2次或10天左右1次,大便干结且量少,并带有少量的黏液。?精神症状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精神异常。?上部胃肠道及全身症状可伴有上胃肠道及肠道外多种功能紊乱的情况。如上腹胀闷不适、嗳气、胃纳减退、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呼吸不畅等。患者症状时轻时重,但总体逐步加重,可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BS的发病机制?胃肠道动力紊乱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多数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内脏感觉异常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它在IBS症状的诱发,加重和持续化中起重要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肠道感染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有部分发生肠功能紊乱,有10%可发展为感染后IBS。?其他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可加重其症状,食物中的纤维发酵可能是过多气体产生的原因,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也是产生症状的原因之一。IBS如何治疗IBS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过程,目前仍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目标。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饮食、生活方式、行为的调整对于轻度IBS患者,明确诊断后,向患者作出解释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调整相关的生活方式。限制的食物种类包括:①不耐受的食物;②高脂肪、辛辣、麻辣和重香料的食物;③高膳食纤维素食物可能对便秘有效(但对腹痛和腹泻不利);④避免摄入含有明确过敏原成分的食物。有限的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调整能够减轻IBS症状。如减少烟酒摄入、注意休息、充足睡眠等行为改善,每周3~5次高负荷的体格锻炼,坚持12周后,明显阻止IBS症状恶化。2.药物治疗?解痉剂解痉剂是IBS治疗的一线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包括: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西托溴铵、美贝维林、阿尔维林;离子通道调节剂:曲美布汀;抗胆碱能药: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崀菪碱。?止泻药吸附剂:蒙脱石散;阿片受体激动剂: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eluxadoline(Viberzi);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昂丹司琼、雷莫司琼。?广谱肠道抗生素利福昔明可以改善IBS-D患者总体症状和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美国FDA已批准利福昔明用于临床治疗IBS-D。?泻药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乳果糖;容积性泻药:欧车前制剂、车前子制剂、麦麸等,可能加重腹胀和腹痛症状。刺激性泻药:酚酞片、比沙可啶、蒽醌类等,可能导致腹部绞痛。肠道促分泌药:肠道氯离子通道(CIC)激活剂鲁比前列酮、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等。?益生菌益生菌可以改善IBS患者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和总体症状,年版《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建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针对性的益生菌制剂,同时尽量选择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人体原籍菌较为安全有效,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整剂量,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但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还需要更充实的临床依据。?抗抑郁、抗焦虑药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缓解IBS总体症状和腹痛症状,即使对于没有明显伴随精神和心理障碍表现的患者也有效。IBS-C患者应避免使用TCA。SSRI用于IBS-C患者,目前不建议IBS患者常规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亦能够有效改善IBS症状,但只推荐短期应用于有显著焦虑情绪或行为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