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蕡不第
文宗大和二年(),刚登基不久的唐文宗李昂,观朝中宦官当权,专横跋扈,心里颇不得劲,便想通过些手段除掉这些宦官支党。然而左右一瞧,李昂觉得身边没有什么可用之人,于是下诏开“贤良方正”科,选拔直言极谏者。
平日里对宦官专横就很痛心疾首的进士刘蕡,一听到皇帝这个决定就双眼一亮,大腿一拍,这必须得去参加啊,得把那些害群之马剔除掉!
刘蕡说走就走,当即赶赴长安,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长的策论,把那些宦官骂得狗血淋头,猛烈抨击宦官专权,痛切指陈国事,针砭时弊。
五十年代的时候,教员看到这篇策论后还特意为其题写了一首诗:“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在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大部分人都写得很普通,只有刘蕡这篇策论,堪称万绿丛中一点红。给当时的主考官冯宿、太常少卿贾涑和其他人都看得一愣一愣的,纷纷为刘蕡的肺腑忠言和才气所折服。
刘蕡因此轰动朝野,很多人都觉得朝廷应该重用他,他就是天选栋梁之才!
但于此相对,刘蕡也因此把那些宦官得罪得透透的,碍于宦官的权势,三个考官只好压下刘蕡的对策,录取了其他人。
然而公允自在人心,刘蕡虽没中第,他的策论却已传遍了都城。有人看完后直接泪洒当场,心潮澎湃,直呼刘蕡堪比晁错和董仲舒。甚至还有中第的人主动要让位给刘蕡,考中科举有多不容易,竟能拱手让人,这在科举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蕡的言论多么的震撼人心。
然,尽管城中议论纷纷,但刘蕡落第已成定局。别说考官不敢得罪宦官,就连一开始要选直言极谏者的皇帝自己都怂了,害怕站刘蕡一边后会被宦官针对,危及帝位,便也放任这个不公的结果了。
刘蕡言辞如此激烈,是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的,他顶着压力度过了艰难的七年,至大和九年(85年),甘露案发,有奸宦想趁机陷害刘蕡,幸好令狐楚和牛僧孺合力救援,聘他为幕府,待如师友,才幸免于难。
开成二年(87)秋,在令狐楚的幕府里,刘蕡遇见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这是个很有才气、已崭露头角的少年,他对刘蕡十分敬佩,两人一见如故,结成莫逆之交。
十余年后,刘蕡被贬至柳州做司户参军,途中再次和那位少年相遇。少年已成青年,面对刘蕡不平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赠刘司户蕡》:
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这位和刘蕡结为莫逆之交的人就是李商隐。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以江风扬浪、白日昏暗的描写形容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指出宦官专权、朝政糜烂的残酷现实,而这同时也是刘蕡所面对的险恶环境。
他又将刘蕡比作鸿鹄、屈贾,同情刘蕡报国无门、屡遭宦官陷害。李商隐对刘蕡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朝政现状的愤慨,皆展露于此。
二人此后分离,直至次年刘蕡去世的噩耗传来,李商隐哀痛欲绝,连写了四首诗哭吊,哀挽这位敬重的朋友和师长。
李商隐哭刘蕡四首《哭刘蕡》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广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或许是刚听闻噩耗,李商隐的情绪还很激动。他在首联就直指上帝深闭宫门,下情不通,不遣巫咸查清冤情。此处便是以仙界喻人间,即是对刘蕡被贬至客死之事的谴责。
接着李商隐又想起去年他们才刚相遇,黄陵一别只一年,没想到如此突兀地收到他身死的噩耗,李商隐的悲痛是深切真实的,夹杂难以置信的震动。
他控诉朝政黑暗,愤慨友人之死。但无可奈何,只能为刘蕡献上祭文。此生他和刘蕡亦师亦友,对他相当敬重,尾联一句,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深刻悲痛。
《哭刘司户蕡》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此诗首联和上一首首联表达的情绪差不多,都是在谴责朝政的黑暗险恶,抒写刘蕡的衔冤被贬遭遇。又以西汉贾谊、公孙弘的先穷后达对比刘蕡的不幸,再次为刘蕡怅惋痛惜。
现实已无可挽回,李商隐如今只能隔江而望,想着去年相见的场景,心中痛悼。
《哭刘司户二首》
其一
离居星岁易,失望死生分。
酒瓮凝馀桂,书签冷旧芸。
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
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其二
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
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
湓浦应分派,荆江有会源。
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前两首激动的情绪逐渐平息后,李商隐也稍微平静下来,从亢昂的状态转入低沉的呜咽。
其一他叹斗转星移,生死无常,刘蕡逝去后他们再无法相见,一想到这里,李商隐就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是冷的,山林肃杀、大雁哀鸣,他就这样看着萧瑟景色,伤怀故人。
其二李商隐再次抨击黑暗社会,毕竟刘蕡因此而屡遭挫折,客死他乡。李商隐对这位亦师亦友的人评价很高,直比拟屈原,为其哭冤。
纵看这四首哭悼之作,李商隐反复致哀,情绪或激动或低沉,都在极尽抒发悲痛,他与刘蕡之间的感情之深厚,令人动容。
四首悼亡诗,既是李商隐献给亡友的挽歌,也是献给行将灭亡的李唐王朝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