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滞rdquoldq

刘倩,毛心勇,张涛,等.从“滞”“郁”“虚”“瘀”论肠易激综合征病机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2(1):96-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IBS患病率差异较大,全球总体患病率约为11.2%。在我国,北京地区患病率为10.50%,上海为13.1%,广东省为5.67%。IBS作为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且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学习工作效率,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BS发病机制复杂,其病因及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和西医因理论体系不同,但对疾病本质的理解中仍有相通之处。魏玮教授从医30余载,精研中医古籍,临床经验丰富。魏玮教授结合当代社会慢性疾病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慢性疾病共性病机——“滞”“郁”“虚”“瘀”。IBS为该类疾病中的代表性疾病,本文将论述IBS“滞”“郁”“虚”“瘀”中医病机与西医发病机制中异曲同工之处,以期为更好地理解与认识IBS疾病本质提供借鉴。1?IBS疾病概述中医学并无IBS这一疾病名称,但有对于本病相关症状的论述,IBS以疼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符合古代医家对“腹痛”“泄泻”“便秘”等病证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均说明了脾胃在泄泻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便秘的病机,《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诸气拂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景岳全书·秘结》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因此,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西医则依据罗马Ⅳ将IBS定义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频次或粪便性状的改变。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异常排便习惯,将本病分为4种亚型,包括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各个亚型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IBS的发病机制,西医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道微生态、脑肠互动紊乱、肠道高敏感、肠道运动功能改变、社会心理因素、生活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几个方面,这与中医病机“滞”“郁”“瘀”“虚”有诸多相似及相通之处。2?IBS基本病机——“滞”“郁”“虚”“瘀”2.1?滞?在中医学理论中,广义的“滞”可代表食积、气滞、湿邪、痰饮、血瘀等多个方面。IBS的病机主要体现在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升降功能失常、谷不运化而为滞。胃为水谷之海,受纳熟水谷,脾运化布散精微。脾乃太阴湿土,易因食物不洁、过饥或过饱、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辛辣等因素而受困厄。一方面,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脾胃不能正常升清降浊,则会产生便溏、泄泻、腹痛、腹胀等症状,《黄帝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另一方面,对于饮食之滞导致的疾病,古人早有诸多论述,如《黄帝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又如《景岳全书》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均说明了饮食积滞、脾胃受损在IBS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医在对于本病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饮食是导致IBS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60%的IBS患者认为饮食是导致IBS的一个重要诱因,食物不耐受程度较高的患者会表现出更严重的IBS症状。年,Lancet首次报道了1例乳糖不耐受而导致腹泻的病例,自此之后,一类低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饮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与研究,即FODMAPs饮食(包括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以及多元醇)。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高FODMAPs饮食增加了大鼠粪便革兰氏阴性菌及脂多糖水平,并诱导了肠道内病理改变,出现炎症、屏障功能障碍和内脏超敏反应,而低FODMAPs饮食可逆转这种改变。临床试验中也同样证实,IBS症状与FODMAPs饮食含量有关,并与代谢组的改变有关,低FODMAP饮食增加了放线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高FODMAP饮食减少了与气体消耗有关的细菌的相对丰度。除此之外,高FODMAPs饮食导致IBS发生或加重的作用机制还包括增加小肠水分含量、增加结肠气体等。除了饮食积滞,与中医病机“滞”类似的表现形式还有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研究发现,IBS-D以腹泻为主要表现,患者小肠内容物转运速度加快,IBS-D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增强,而IBS-C以便秘为主要表现,患者小肠转运速度减慢。2.2?郁?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sz/9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