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健康ldquo肠

对于肿瘤的成功防治,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健康才能助推中国健康?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最新发布的“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中,癌症以63.9%的得票率,成为人们最担心自己得的十种疾病之首。同时统计数据证实,恶性肿瘤是造成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常见新发癌症亚军——结肠癌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二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年全球共新发万例患者。其中,我国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人数达55万,年新增死亡人数28万,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已跃升至全球的第二位!但是,结直肠癌本身疾病特点鲜明,发病隐匿、恶变时间长、早期肿瘤治愈率高。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即50~75岁间,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因此,要加强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预防及早诊早治的重视。

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现状

遗憾的是,尽管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可以降低癌变的发生率,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很多患者医院检查。调查显示,我国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而83%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化疗药物到靶向药物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球药物研发的进步对于推动晚期结直肠癌(mCRC)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肿瘤细胞自我更新和防御能力强,许多患者接受一线、二线治疗后,可能出现治疗失败或耐药,面临后续三线治疗“缺药困境”。现实中,二线治疗失败后仍有约2/3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好、强烈希望接受进一步治疗,临床亟需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弥补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令人欣喜的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抗癌靶向新药呋喹替尼打破了三线治疗困境,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曙光,犹如一场“及时雨”。

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

1.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素的摄入;维生素缺乏;肠道菌群失调;亚硝酸盐类化合物的摄入

2.疾病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均与CRC有关,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家族性多发息肉病等是CRC的癌前病变

3.家族遗传因素:遗传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CRC的20%,主要包括Lnych综合症、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锯齿形息肉病综合征、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李-弗美尼综合征和Cowden综合征、MUTYH相关性息肉病

4.年龄因素:既往认为CRC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精准医疗计划”,标志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精准医疗就是指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给予相匹配的靶向/免疫治疗策略。

靶基因:SDC2基因甲基化大肠癌检测

健康“肠”在,一检“便”知

  

粪便DNA检测对于检测肠道肿瘤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正常成人每天都会有上皮细胞脱落至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而结直肠肿瘤细胞由于异常增殖,细胞与细胞间或者细胞基底膜的黏附性降低等因素,比正常上皮细胞更易脱落。因此,肠道肿瘤患者的粪便中会含有大量的从肠道肿瘤表面脱落的携带了肠癌病变信息的细胞和细胞成分,这些信息可以由特殊的检测手段来解读。 为了肠道更加健康,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护肠道刻不容缓。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和相关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sz/7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