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或黏液便等)→腹痛及腹胀等,其中以腹泻最为多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胀”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常与思虑劳倦→饮食不节等密切相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关系密切,病久及肾。病机特点为肝脾不调,肠道通降失常。
主症反复或交替出现的腹泻→便秘伴腹胀→腹痛及大便性状异常。
脾虚湿滞:腹痛隐隐,大便时溏时泻,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肝郁脾虚: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发作多与情绪相关,平素急躁易怒,善叹息,或两胁胀满。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
脾肾阳虚: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腰膝酸软,纳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脾胃湿热: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烦渴欲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气滞: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肠道燥热:大便秘结难下,少腹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
1.基本治疗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通腑。取大肠的下合穴→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
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有通调肠腑→分清别浊之功;大肠俞为大肠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与天枢相配属俞募配穴,加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大小肠皆属于胃,和胃理气,以助调理肠腑功能。
操作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指压腹部脐周阿是穴→相应背俞穴或其他阳性反应。可行指压法。
(2)耳针取交感→肝→脾→胃→大肠→皮质下。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3)穴位埋线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肝俞→脾俞→胃俞。使用羊肠线穴位埋线,以常规针刺深度为宜,15天1次,3次为1疗程。
(4)热敏灸对患者进行热敏点探查,一般可在腹部天枢穴→头部额旁2线等部位发现热敏点,对热敏点施灸,以出现透热感传为度。
1.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经济→副作用少的优点,可明显缓解症状。病情较重者需配合中药或西药治疗。
2.对初诊的患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3.平时要注意生活及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调畅情志,适当运动锻炼。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脾胃论·卷中》:脾胃虚弱,湿痿,汗泄,妨食,三里→气街出血,不愈,于上廉出血。
3.《玉龙歌》: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4.《针灸大成·卷之八》: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
第三十一节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胁痛的发生常与情志不畅→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等因素有关。肝脉布胁肋,足少阳经循胁里,过季胁,胁肋部为肝胆经络所过之处,故本病病位在胁肋,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肝胆脉络不通或脉络失养。
西医学中,胁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蛔虫症等疾病中。
主症胁肋部疼痛。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常因情志波动而发作,伴胸闷嗳气。苔薄白,脉弦。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灼热,拒按,伴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涩。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已,劳则加重,伴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疏肝利胆,活络止痛。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期门阳陵泉支沟丘墟
配穴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肝胆湿热配行间→阴陵泉;瘀血阻络配膈俞→血海;肝阴不足配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布于胁肋,期门为肝的募穴,位居胁肋部,取之既可疏泄肝胆气机,又可直接疏通胁肋部经络而止痛;阳陵泉为胆的下合穴,支沟为三焦经经穴,二穴均为治胁痛之验穴,一上一下和解少阳,疏泄肝胆;丘墟为胆的原穴,与阳陵泉相配,可疏肝利胆,活络止痛。
操作毫针常规刺,期门→肝俞→膈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丘墟可透照海;瘀血阻络者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再加拔火罐。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肝→胆→胸→神门。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皮肤针取阿是穴→相应节段夹脊穴。叩刺至局部潮红或微出血,并加拔火罐。适用于瘀血阻络型胁痛。
(3)穴位注射取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适用于肋间神经痛。
1.针灸治疗胁痛有较好的疗效,但胁痛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如系传染性肝炎,应注意隔离。
2.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心情要舒畅,忌恼怒急躁。
1.《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2.《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两胁痛,针少阳经丘墟。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切游走气攻胸胁疼痛,语言→咳嗽难不可转侧,支沟,右疼泻左,左疼泻右;委中出血。
5.《医学入门·内集卷一》:胁痛只须阳陵泉,专治胁肋痛满欲绝及面肿。
第三十二节黄疸黄疸是因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黄疸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汁不循常道而上泛于目,外溢肌肤,下渗膀胱。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其中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
西医学中,黄疸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中。
主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的“三黄”为主症,尤以眼睛巩膜发黄最为明显。
阳黄:巩膜和皮肤黄色鲜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阴黄:巩膜和皮肤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基本治疗
治法化湿利胆退黄。取胆的背俞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
配穴阳黄配内庭→太冲;阴黄配脾俞→三阴交。热甚配大椎;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便秘配天枢→支沟;黄疸甚配腕骨。
方义黄疸是由湿邪熏蒸→胆汁外溢而成,故取胆的背俞穴胆俞及其下合穴阳陵泉以疏调胆腑,胆腑功能正常则胆汁自循常道;阴陵泉健脾利湿,令湿邪从小便而出;至阳为治疗黄疸的经验穴,可宣通阳气以化湿退黄。
操作毫针常规刺。阴黄者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肝→胆→脾→胃。毫针刺,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选用板蓝根注射液或田基黄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急性肝炎导致的黄疸效果较好,但应严格隔离,以防传染。对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饮食宜清淡新鲜,不宜过食肥腻甘甜,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1.《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黄疸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浑身发黄,至阳灸,委中出血。
3.《针灸大全·卷之四》: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公孙……至阳一穴,百劳一穴,腕骨二穴,中脘一穴,三里二穴。
4.《针灸大成·卷九》:黄疸发虚浮,取腕骨→百劳→三里→涌泉→中脘→膏肓→丹田→阴陵泉。
5.《神灸经纶·卷之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胆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