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桑小讲堂middot中医脾胃病的特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709/4206740.html

脾胃归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脾胃互为表里,《景岳全书·饮食门》中记载:“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因此,脾胃病机为脾胃升降异常,即脾气当升而不升,胃气当降而不降。脾虚证、湿热证是脾胃病常见的两大中医(TCM)证型,与许多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泄泻、炎症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脾胃病在临床体征、病因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治疗特性,因此对肠胃病的治疗应从疾病的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充分达到“理、法、方、药”等完整性、系统性。

肠道微生物是指人体消化道系统中栖息的微生物总称,按照对人体的作用可大致分为3类:共生菌、条件致病菌以及病原菌。肠道微生物对人体有着不容质疑的作用,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人体最大的分泌的分泌器官”、“超级生物体”等,在维持人类健康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因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如肥胖、炎症性肠病(IBD)、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均处于失衡状态。而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而进行的,药物、益生菌等在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肠道菌群与TCM脾胃病证型

肠道菌群与脾虚证

脾虚证患者会出现纳差、便溏、腹泻、消瘦等症状,机体各脏器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又可加重脾虚症状。研究发现脾虚泄泻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明显减少,经健脾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

肠道菌群与湿热证

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以出现全身湿热症状为主的一种证型,是TCM辨证体系中的重要证型之一,在脏腑病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湿为阴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热为阳邪,燔灼迫急,易伤津耗气。研究发现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紧密相关,研究通过模拟外湿热环境建立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发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长,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含量受湿热发病机制的影响出现含量表达的差异。

二、常见类型脾胃病的特征肠道菌群

IBD患者的特征

肠道菌群IBD在脾胃病中属于“腹痛”、“泄泻”、“肠僻”、“痢疾”等范畴,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情志内伤、肝脾失调等有关。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基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饮食等多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微生物在揭示IBD的发病机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宏基因检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UC、CD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这是因为:(1)无菌动物不会出现肠道炎症;(2)IBD时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3)使用益生菌可以起到治疗IBD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IBD患者肠道内丁酸菌会显著减少,丁酸是短链脂肪酸的重要一员,同时丁酸是结肠上皮最好的氧化底物,占结肠细胞氧耗量的70%,能降低环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及核因子NF-κB活化,保护肠黏膜屏障。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特征肠道菌群

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包括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脾胃病中“痞满”、“胃脘疼痛”、“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以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4个证型最为常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幼儿的正常身体发育造成重大的威胁。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致病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增加会使肠黏膜生物学屏障受到损伤,致病菌及其抗原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易使患者出现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无论是腹泻还是便秘亦或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均是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

肠道菌群失衡与腹泻、便秘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可能为:(1)菌群失衡与肠黏膜屏障受损;(2)菌群失衡与肠黏膜免疫异常;(3)菌群失衡与产气增加和肠道动力紊乱。临床上常用中药或者微生态制剂来治疗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无论是中药还是微生态制剂在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菌群的紊乱亦得到调节,充分论证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胃肠道疾病关系十分密切。

慢性胃炎患者的特征肠道菌群

慢性胃炎泛指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病,发生率居于脾胃病之首。多与劳倦太过、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等病因有关,属于脾胃病中“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对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HP感染可以增加胃内菌群的多样性,而有些学者反之。总之HP感染会导致胃内原有菌群的失衡,而胃内菌群失衡又会刺激炎症的产生、增加细胞增殖及一些代谢物的产生等,导致胃炎甚至是胃癌的发生。

酪酸梭菌

酪酸梭菌为芽孢制剂,能耐受胃酸进入肠道,分泌肠黏膜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酪酸(丁酸),修复受损伤的肠黏膜,消除炎症,营养肠道,并能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痢疾志贺菌等肠道有害菌生长,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胺、氨、吲哚等肠道毒素的产生及对肠黏膜的毒害,恢复肠免疫功能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5月28日;27(10):-

END

★服用方法

成人:建议2粒/次,3次/天。

儿童:建议1粒/次,3次/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sz/6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