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欧美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患病率为10%~22%,我国为5.7%~7.3%。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年龄多在20~50岁,女性多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病机还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饮食习惯与胃肠动力紊乱均与肠易激综合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病属中医学“便秘”、“泄泻”、“腹痛”等范畴。《医学求是》曰:“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但与肝脏也无不相关。便秘者,多由于饮食热邪,肠胃积热,或者是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腹痛者,多是因饮食不节,邪滞中焦,或是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泄泻者,则以情志所伤,肝脾不和,或饮食积滞,脾胃受伤为主。临床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下行滞为原则,对症灵活运用。
肠易激综合征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工作不便及巨大的心理负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这直接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成为重中之重。
饮食调节
据调查,最常见的10种诱发和(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食物中,冷食(66.7%)、辛辣饮食(61.1%)、生食(53.7%)、油腻饮食(53.7%)、奶制品(不包括酸奶)(37.0%)排名前5。余下的分别是水果(33.3%)、酒(29.6%)、葱或韭菜(24.1%)、肉类(22.2%)和酸奶(16.7%)。
1冷食
冷食可刺激胃壁上皮细胞活化,合成并释放5-羟色胺(5-HT),从而引发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或致症状加重。此外,冷刺激所致的胃、结肠反射和迷走神经兴奋可改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动力功能,致腹泻、肠鸣音亢进等。
2辛辣饮食
有研究指出,红辣椒可能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诱因之一,目前认为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香草酸亚型1可介导腹痛、胃肠痉挛、腹压升高和烧灼感等的发生。年亚洲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指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必要避免辛辣饮食。
3生食
生食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可能类似于凉食,但其寒冷刺激相对较弱。其次,生食如肉制品中可能含有某些不耐受蛋白,导致肠道免疫反应,从而易诱发腹部症状和腹泻。此外,生食所携带的病原菌可致细菌性痢疾等。
4油脂饮食
脂肪在促进胃肠动力和促胃肠激素分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内灌注脂肪后,可致小肠气体推进减慢,结肠敏感性增加,对内脏疼痛和胀气的感觉更加明显,从而引起胃肠道症状。
5奶制品
在西方国家,引起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症状的主要饮食因素是乳制品。乳糖是奶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地域和诊断方式不同,乳糖不耐受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据调查,亚洲人群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但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调畅情志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疾病,其发生和加重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大多见于内向、敏感、疑病倾向、癔症性人格特征,以及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等情绪障碍。来自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紧张刺激是本病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治疗不当、久治发病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而本病的久治不愈也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造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往往因为影响生活质量的躯体症状就诊。但大多数就诊的患者对肠易激综合征有不恰当的认识,甚至意识不到精神、心理对胃肠道的影响,因此,应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在治疗上尽量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这样能增加患者对疾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让其调节情绪,改良恶习。此外,进行适度体育锻炼,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摘自施杞主编《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
甘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