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龄化是一个世界趋势。西方把65岁以上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其中65-74为Young-old,75-84为middle-old,大于85为oldest-old。据估计,到年,全世界有老年人10亿,年达到20亿。
2、年龄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细菌组成80%的健康老年人肠道微生物。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肠道菌群(大于65岁)个体化差异很大,同时核心菌和多样性水平也和年轻的成年人有差别。主要的差别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老年人有较高的拟杆菌属,而年轻人有较高的厚壁菌门(注:这里说的是门和属的变化)。Firmicutes/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率经历了从出生到成年的增长,再从成年到老年的下降(注:这里又开始比较两个门水平间的变化,Firmicutes/Bacteroidetes在儿童和老年是小于1,在成年中的大于1)。老年人的肠道中,很多具有保护作用的共生厌氧菌,如Bacteroides,双歧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都会下降,而那些兼性厌氧的会增多,并成为优势菌。在百岁老人的肠道中,共生的微生物与炎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注:炎症的增加,就是所谓的炎性衰老(inflammaging)是指在自然衰老进程中机体内出现促炎症反应状态慢性进行性升高的现象,是衰老研究领域的新成员,衰老研究的新课题。炎性衰老被视为机体衰老进程速率和寿命的一个决定因素,与老年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等密切相关),在与人长达年的共生后,肠道菌的特点是厚壁菌种群重组和兼性厌氧菌的富集,尤其是病理生物(Pathobionts)(注: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益处:①通过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来收集能量并后续吸收短链脂肪酸,最重要的如丁酸、合成B12,、维生素K,以及代谢胆汁酸,甾醇,和外源性物质;②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竞争排斥的作用,避免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定植,这称为“屏障效应”。有害的微生物如部分酵母菌、艰难梭菌。有益的肠道微生物附着于肠粘膜的竞争作用会限制艰难梭菌的生长,土著肠道菌群也产生细菌素,其中的蛋白质毒素,抑制细菌生长的相似,杀死有害微生物,其水平可以由宿主产生的酶调节物质)。
3、老年微生物群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实验结果不尽相同。在日本、芬兰和意大利的老年中,厚壁菌门中的ClostridiumclusterXIVa(adominantgroupintheintestinalmicrobiota,whichincludesamongothersthespeciesEubacteriumrectale,Eubacteriumhallii,Eubacteriumventriosum,C.coccoides,Clostridiumsymbiosum,Ruminococcusgnavus,Ruminococcusobeum,andthegeneraDorea,Roseburia,Lachnospira,Butyrivibrio)含量下降,但德国人相反。厚壁菌门中的抗炎症菌在虚弱的、住院的、抗生素治疗的和抗炎症治疗的老年人中显著下降却是公认的。此外,争议较少的是年纪增长,兼性厌氧菌也有显著增加,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肠杆菌,通常归类为pathobionts(注:pathobionts,在健康的肠道中它以低浓度存在,但在炎症发生时,它能够茁壮成长)。
4、炎性衰老(inflammaging)。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类化合物有助于抗炎症、抗肿瘤和保护肠道上皮细胞。在上了年纪的人体中,由于F.prausnitzii,E.hallii,和E.rectal/Roseburia菌量的下降,丁酸(一种主要的短链脂肪酸)的产量也下降,导致由肠上皮细胞产生的粘蛋白分泌受阻,从而导致致病菌更容易进入肠粘膜,特别是肠杆菌科的这类革兰氏阴性菌,它们可以释放脂多糖或内毒素,反过来加重炎症状态(注:在一个健康的肠道中,大部分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官腔中,远离上皮细胞表面。为了竟可能降低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的接触,人体会激活免疫器官处于一个低度炎症状态,通过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将微生物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当肠相关淋巴组织合成菌株特异性分泌IgA抗体受阻,同时先天免疫防御系统效率降低,如α-防御素、抗菌肽和粘液分泌,会导致微生物不受控,从而可以长在肠上皮细胞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可能参与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激活,使树突状细胞在底层的GALT带动效应Th1、Th2和Th17细胞的分化,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5、老年人的特殊问题可能与肠道有关。(1)在老年人中与艰难梭菌相关的腹泻。老年人的肠道容易被感染到艰难梭菌,从而引起腹泻。且这种发病率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增加。基于健康的肠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的能力更强,益生元和益生菌可以用于老年人的肠道保健。(2)肠道和癌症化疗的相关性。化疗引起的副作用诸如腹泻、腹痛、疲劳、营养不良、感染等,为降低副作用,临床医生往往采用降低化疗剂量这一不是最优的方法。一些研究采用了益生元或者益生菌作为化疗时的辅助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有研究比较了养乐多的效果,发现它可以降低患者的发烧率同时避免肠杆菌的增加(注:基于养乐多是鬼子的产品,本人强烈不做推荐)。(3)肥胖、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Bifdobacteriumanimalis和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下降,Staphylococcusaureus,E.coli,和Lactobacillusreuter上升;在二型糖尿病人中,厚壁菌分下降,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上升。(4)动脉粥样硬化。膳食胆碱被肠道菌代谢成三甲胺,它进入血液后转化为氧化三甲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注:可以见我之前的博文)。(5)炎症性肠病(IBD)。在IBD患者表现出异常菌群,优势菌种不稳定,特别是F.prausnitzii含量下降。益生元、益生菌、牛初乳被认为对老年人有益,益生元可以作为功能食品,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多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增加双歧杆菌或乳酸菌的水平也证明对老年人有益。(6)癌症。主要介绍结肠癌。在西方,70岁左右的老人,50%有肠息肉,5%的肠息肉会转变成肠癌。衰老会导致促炎症反应失调和由肠道产生的丁酸的下降,从而提高结肠癌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肠菌群在散发性结肠直肠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肠细菌通过诱导胃肠道粘膜炎症影响肿瘤过程,慢性炎症可以通过诱导基因突变、抑制细胞凋亡、刺激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来支持肿瘤发生。(7)自体免疫性疾病—I型糖尿病。在I型糖尿病人中,表现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值下降,产生丁酸的菌下降和多样性下降;还有研究表明在此病人中,梭状芽孢杆菌属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下降。(8)肠易激综合征(IBS:irritablebowelsyndrome)。在IBS患者中,大部分表现为厚壁菌门相关的属增加,拟杆菌门相关的下降。服用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以减轻该病的症状,但也不是都有效。
6、益生元和益生菌。如下表。这表的最后“Mayinducecolonpolypsandothercancers”,我想应该是说错了,应该是reduce。
谢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