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大便溏泻不定;腹胀肠鸣;口苦口臭;畏寒,受凉则发;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1)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白芍炒、防风、陈皮炒、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乌梅、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夜寐差者加炒枣仁(捣)、夜交藤。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肝郁加肝俞、行间。脘痞加公孙。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2.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1)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加炮附子、吴茱萸、肉桂;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滑脱不禁加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黄芪;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3.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
(1)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炮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腹痛喜温、喜按加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生薏苡仁。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肠鸣漉漉,大便粘滞加防风、苍术、厚朴、羌活。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泻法为主。
5.寒热错杂证
治法: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1)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川椒、制附片先煎、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畏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法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孙会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