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g/天),粪质稀薄(含水量85%),病程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它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病因复杂多样,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工作节奏的改变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慢性腹泻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等,其次还有真菌、寄生虫等;

2.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憩室炎、缺血性肠炎等;

3.肿瘤:如小肠淋巴瘤、结肠癌、直肠癌、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4.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短肠综合征、脂肪泻、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等;

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弱等;

6.药物或毒物:如硫酸镁、聚乙二醇、乙酰胆碱、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药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

7.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等。

治疗

1.病因治疗

腹泻只是症状,病因治疗是慢性腹泻治疗的基本原则,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性腹泻需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肠病者应使用糖皮质类同醇或氨基水杨酸制剂,胃泌素瘤患者应予抑酸剂和手术切除肿瘤;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需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类成分等。

2.对症治疗

①纠正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②营养支持:营养不良者予营养支持,如谷氨酰胺是生长迅速的肠黏膜细胞所特需的氨基酸,与肠黏膜免疫功能、蛋白质合成有关。因此,对弥漫性肠黏膜受损者,应注意补充谷氨酰胺等。

③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用止泻药;需特别指出的是感染性腹泻早期严禁使用止泻药。

3.替代治疗

主要是针对胰源性消化不良,根据病情,进餐时补充各种胰酶制剂,并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剂量。

4.心理治疗

主要是针对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纠正胃肠平滑肌运动紊乱、调节内脏感觉异常外,还可能需要配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治疗。

此外除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应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低脂少渣易消化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能饮食,禁食生冷刺激性食品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jc/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