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气温降夏秋之交为何脾胃病多发一

一、处暑三候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就是说在这个节气中鹰隼开始大量捕猎其他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草木始枯;“禾乃登”中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就是说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将自然界中天气以及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养生也要以此为据,以便顺应天时。

养生知多少——

二、处暑养生六要点1.适当秋冻

处暑之后,虽然温度有所下降,但我们也不要急于增加衣服。俗话说“春捂秋冻”,就是说我们的体温在初秋时不宜太高,否则不利于身体收敛阳气。但是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夜里气温较低时,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体内阳气。

2.保证充足的子午觉处暑是热凉交替的时期,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在转换,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此时的起居作息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医学研究发现,夜间0~4点,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为疲劳的时间。所以保证有质量的子午觉,可以让我们保持精力旺盛,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并且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年轻人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让学习、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减少“秋乏”的出现。

3.少开空调常通风

处暑之后,天气就不再那么炎热,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是太高就不要开空调。常开空调会导致空调病的发生,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平时可以多开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让秋凉之气荡涤暑期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给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多吃养护脾胃的食物

饮食与疾病往往联系十分密切,俗话说“病从口入”。处暑之后,昼夜温度变化十分明显,我们的肠胃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很容易生病,已经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如果饮食不注意,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多吃一些养护脾胃的食物。

5.预防感冒

处暑后,温差大,尤其若是下了一场雨,雨前雨后的温度变化极易引发风寒或者风热感冒。所以我们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hz/8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