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治疗炎症性肠病时别忘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文献来源: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Jun;15(6):-.
近期,Gracie等人发起了一项针对成年克罗恩病(CD)或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了炎症性肠病(IBD)活动与心理障碍症状之间存在双向联系。
这项研究,是理解大脑和肠道如何在IBD疾病状态下相互作用的重要里程碑。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肠道相关应激,会影响大脑及其信号系统。
此外,研究还发现慢性外周炎症与“脑-肠轴”(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的相关性,这表明炎症可能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然而,关于记录人体“脑-肠”和“肠-脑”通讯,精心设计的研究很少。
在这项纳入名成年CD或UC患者,为期2年的研究中,观察到基线时不焦虑但处于活动期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后续发生焦虑症状风险增加了近6倍。
基线处于焦虑状态的缓解期患者,后续IBD发作的风险增加了两倍,对激素和升级治疗的需求更高。
事实上,这种“脑-肠”相互作用的双向性并不太出人意料,因为相关作用机制已经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得到证实。
此外,大家都非常了解慢性症状如何导致压力,如焦虑和抑郁。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尽管IBD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已经比较明确,但这些心理症状与IBD活动之间的关系,直到近期才获得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心理症状与手术、住院治疗时间以及IBD医疗费用的增加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关于焦虑和抑郁症状与IBD严重程度之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中,IBD的病情更重,且疾病发作更频繁。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合并症与临床IBD复发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来自瑞士的一项IBD队列研究。研究纳入了名患者,随访9年,观察抑郁症状与临床复发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疾病复发、疾病恶化,瘘管和狭窄、肛瘘、脓肿、IBD手术、激素及生物制剂的使用。
Gracie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研究中发现的双向效应。
这项研究的特色之一,是在敏感性分析中纳入了疾病活动度的客观生化指标(粪便钙卫蛋白)。但研究的样本量比之前的研究小,这可能影响一些分析结果。
然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加剧IBD的情况,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迄今为止,尚不能完全确定心理健康是否直接影响IBD病情。
目前研究的缺点之一是对行为因素控制不足,例如:治疗依从性,护理参与情况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决策。
研究还需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至少12个月,但最好是更长时间),才能发现生物学上可能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使用足够大的样本量,来澄清这些关系。
重要的是,必须使用客观的IBD疾病活动评估方法,例如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或内镜检查,以确保疾病活动是真正的炎症活动,而不仅仅是患者报告的症状(通常为炎症后肠应激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Gracie等人的研究,发现监测IB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在IBD缓解期间控制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能优化患者结局,减少激素使用和升级治疗,并可能预防或延迟IBD复发。
即使没有实现这些获益,对于提高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和心理干预也是必要的。
此外,在常规护理中常常容易忽略精神疾病的护理。数据显示,IBD患者很少接受心理护理,并且接受护理的情况,并不基于IBD患者的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
显然,现在是时候重新考虑在当前的IBD护理基础上,纳入精神心理服务。
通过精神疾病的筛查,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检测出患者的心理障碍,并及时获得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帮助。这最好是在IBD多学科团队中进行。
事实上,心理治疗并不是所有IBD患者的通用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似乎在短期内改善了心理健康,但一篇发表于年的荟萃分析显示,心理治疗对IBD的疾病活动没有影响。
抗抑郁药物似乎更有希望作为IBD的辅助治疗,用于控制整体疾病活动。
近期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了抗抑郁药在IBD中的作用,研究纳入了三项试验和一项观察研究,共包括名患者。
这项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对IBD患者具有初步的疗效和安全性,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和疾病活动的某些方面,均出现了改善。
其中可能的机制是,抗抑郁药通过补偿大脑中的递质缺陷来治疗抑郁症,同时抗抑郁药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抑郁症。
上述机制已经在动物研究中得到证实。
除了对抑郁症有作用之外,抗抑郁药也可能有助于控制IBD的疾病活动。这种益处可能通过其抗炎反应发生,与抗抑郁特性无关。
目前尚需要更多的研究,随访评估各种抗抑郁药治疗后的情况。采用疾病活动的客观标志物,以支持目前IBD研究中双向”脑-肠”连接的理论。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本周精彩内容回顾(点击回看↓)
孕期高脂饮食或可增加后代结肠炎风险
刘占举教授丨炎症性肠病研究的热点和展望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炎症性肠病的诊治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先天性淋巴细胞的组成发生明显改变
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变
两种不同疾病?克罗恩病回肠和结肠脂肪T细胞组成存在差异
年度回顾:年全球IBD领域十大临床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