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胃肠动力诊疗技术革

一次选择,终生坚守,他扎根荆楚大地,埋首消化内科临床一线,用两副招数守护患者的健康,一副是回春妙手,一副是医者仁心。

白衣为甲,悬壶济世,他身处逆境却无畏前行,坚持胃肠动力学研究,打破传统,开创胃肠动力疾病诊疗新方法,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他在不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励志做推动中国医疗技术革新的追梦人。

他就是本期《微知访谈》栏目的嘉宾,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侯晓华教授。

口述实录

01

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闯开医学的大门

微知医学:您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当时是怎么考虑去学医的?

侯晓华教授:说实话,学医不是我最优先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可以报5个重点专科,5个非重点专科,我是最后两个,第9、第10志愿才报的医学,一个是报的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一个是报的镇江医学院。

那个时候高考,因为国家在发展,更急需理工科的人才,我当时就想报工科,华科报了4个志愿,原本想读华科的,结果华科要分,我只考了分,差一点点。

所以真正学医,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情况。当时拿着录取通知书,很多人会很开心,我是基本上不太开心的,有三天没有怎么吃饭。

微知医学:回想当年,尤其在备战高考期间,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侯晓华教授:我们那会儿读书,跟现在可能不太一样,那个时候没有电,都是用煤油灯。

夏天如果有蚊子,就在蚊帐里头弄个小桌子,小桌子上放一盏煤油灯,人坐在里头,累了,就在小桌子底下一趴就睡了,起不来怎么办呢,你们可能都想不到,我让我母亲拴了一个绳子,她在外面,到点她就拉一拉,把我就拉醒了,所以确确实实是很难。

我应该是在一个山里头的三线工厂,那时候一共有18个人读高中,为什么读高中的少呢,大家初中毕业以后就想尽快下乡当工人,这也是我们当时努力的方向。最后还好国家急需人才,年恢复了高考,使得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的去深造和学习。

▲新冠疫情期间,侯晓华教授在本部门诊坐诊

微知医学:您曾在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能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吗?

侯晓华教授:博士毕业以后,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还是不够,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思维比较固化。所以那个时候尽管我已经是正教授了,仍然想要去进步、去学习,所以就到美国,在休斯敦下面一个很小的岛上,叫Galveston,在那里做了一年研究。

那我做这一年博士后,是国家基金委项目资助去的,有一个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整个资助以国家为主,当地的导师大概给了一个住宿费用。这一年,对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在那里潜心地学习,潜心地去做研究、看文献,我觉得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侯晓华教授国外访学

02

扎根胃肠动力领域,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微知医学:您留学回国后,将研究重心逐渐转向胃肠动力领域,这其中有怎样的考量?

侯晓华教授:我的导师张锦坤教授,他有两个强项,一个是内镜,还有一个,他在胃肠动力方面,最早的时候造了一个小的探头,可以通过胃镜看到括约肌压力的改变,那个时候在国内做得比较前沿,所以我严格来说,等于是接他的班。

▲侯晓华教授(右一)及其导师张锦坤教授(右二)

而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占比非常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也非常大,但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觉得,我们需要去做一些什么,所以就一直持续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微知医学:您在探索胃肠动力领域时,围绕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侯晓华教授:我说个很简单的例子,年,国际上出来了罗马Ⅳ诊断功能性疾病的标准,这个国际标准就提出来,肠易激综合征(IBS)必须要有腹痛才能诊断。

左:由柯美云教授主审、方秀才教授和侯晓华教授主译的《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右:侯晓华教授有关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获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我记得很清楚,年在美国消化道疾病周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回来以后,就按照我们中国的概念跟西方的概念,把罗马Ⅲ和罗马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有50%的人,按照罗马Ⅲ诊断成IBS,如果按照罗马Ⅳ的诊断标准,就不是IBS了。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我的病人跟我说,“侯大夫你给我诊断一下”,我说,“你今天不是IBS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指南变了,诊断标准变了,昨天能诊断,今天就不够诊断了。

所以,我们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国内国外的一些差异,把我们国内的一些特点、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传递给世界,传递给其他国家的专家,我们来修改我们的指南。

由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工作,罗马Ⅴ马上要出来了,我现在就是罗马Ⅴ的专家,加入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发出我们中国人的声音,我觉得也是为整个医学事业,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03

将心比心,为更多患者服务,让医疗更有温度

微知医学:作为医疗行业的先行者,您觉得临床医生应当如何为患者服务?

侯晓华教授:在医学上我们有几个目标,第一个,为患者服务,第二个,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这怎么去理解呢,为患者服务,就是我今天看几个病人,临床管几个病人,这是我们眼前的目标;如何更多地为患者服务,那就要影响其他的人,比如我们培养年轻医生,做临床研究,找出疾病的规律,找出治疗方法,这就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当然,还要把我们知识传递给大家,我曾经在《大众医学》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当时获得了“大众医学”全国一等奖,叫《胃息肉的自述》,自己诉说自己的胃息肉,这部分科普工作也是为患者服务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0多年前,侯晓华教授以一篇题材新颖、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科普文章《胃息肉的自述》荣获《大众医学》举办的“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普征文比赛”一等奖。

微知医学:我们对您的临床经历非常感兴趣,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印象深刻的病例呢?

侯晓华教授:现在由于医患矛盾,大家就感觉到,医生和患者是不是有点对立,实际上如果我们服务好,也会得到患者的认可。

我举一个患者非常可爱的例子,有一个病人是职工的家属,他到了床上,我跟他说,我水平还不够,找一个高水平的医生给他做,这个病人一听我不给他做,就发脾气了,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震惊的话,他说:“侯大夫,我就要你做,你把我做死了都可以,我都没有怨言。”

你看看这句话,病人对我们是多相信呀,虽然你感觉自己做得不好,但在患者心目中,我们医生一直是高大的,一定能解决他的问题。我觉得为患者服务,确实是我们终身的一个目标。

04

技术创新,推广筛查,助力癌症早期发现

微知医学: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请您分享一下协和经验。

侯晓华教授:严格说来,我们的内镜中心在全国算是一流的,但还不能说是超一流的。在做主任时我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我们整个消化科的发展,一定要掌握先进技术。

因为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临床诊断、治疗的革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不但带动了我们消化科的发展,医院的发展,带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比如说内镜,我们70年代就在做了,ERCP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年我们有了共聚焦内镜,刚好引进来以后,知道华科大的付玲老师在做共聚焦内镜探头的前期工作,所以就跟她一起合作,见证了我们国产共聚焦内镜的发展。

▲侯晓华教授出席年武汉协和消化病大会

微知医学:结合您的临床研究经验,您认为共聚焦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侯晓华教授:目前来说,它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发现微小的结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一是对诊断疾病有帮助,第二个,它对于提高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也有帮助。

▲医护人员使用共聚焦显微内镜为患者诊疗

比方说炎症性肠病,我们的要求是症状缓解,后来我们要求内镜下黏膜愈合,现在我们要求组织学愈合,这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那如果我们做了活检,它是可以看到,但是黏膜又破损了,得不偿失。共聚焦在这方面就能起作用,看看它黏膜到底愈合没有,组织学愈合没有,愈合了以后,它下次再复发的几率就要稍微少一些。

所以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共聚焦的先进性就是观测到微小结构的改变。

微知医学:您觉得未来社会对消化内镜的需求有什么变化?

侯晓华教授:消化内镜的需求,一个从技术上,它的发展是从宏观慢慢到微观的;第二就是治疗附件的革新,第三个,我觉得大家认识内镜以后,要把临床筛查当做常规检查,目前我们可能只能做到高危人群的筛查,今后我们就应该做到全民筛查。

普查的几率增加以后,我们发现早期肿瘤的几率就增加,如果我们发现百分之八九十的肿瘤都是早期的,那患者的生命就能够得到保证,此外,国家负担和经济负担都要更轻松。

所以我觉得,内镜的发展,诊断、治疗、技术,包括普查,都非常非常重要。

后记

医者,身着白衣,

心有锦缎,

穿梭在生死之间,

守护生命的温度。

在消化医学领域

耕耘近40年,

侯晓华教授不忘初心,

始终秉承着

生命至上的理念,

全心全意服务病人,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

思考和钻研中

厚积薄发、精进医术,

只为不负患者,

不负白衣使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zz/10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