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
一喝冷饮就腹痛,腹泻;一进考场就想上厕所;一有急事就突然肚痛,无法忍受…
其实很多人没有把这些症状当回事,往往简单的将其归咎于肠胃不好。殊不知,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源于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IBS那些事儿。
IBS的定义和分类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点是在没有特定和独特的器质性病理的情况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
依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lBS(IBS-U)四型。其中腹泻型IBS(IBS-D)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IBS的发病率
IBS的症状慢性持续,或可频繁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学习都会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但是也局限于只有25%医院就诊的情况。IBS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是在20~40岁中青年更为常见,其中女性对于男性患者,城市患者多于农村。
IBS的发病机制
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肠互动异常。其中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脏高敏感: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高达33-90%IBS患者中可观察到)。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IBS发病的始动因素,如大家熟知的“好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比例下降,厌氧菌、大肠埃希菌及类杆菌增加。
IBS的药物治疗
IBS目前的治疗仅限于对症处理,药物治疗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主要针对症状显著的患者。主要的药物包含直接的止泻药洛哌丁胺,解痉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益生菌和肠道抗生素利福昔明和的疗法。
洛哌丁胺:是一种外周作用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这是唯一一种在IBS-D患者随机试验中评估的止泻药。洛哌丁胺针对IBS-D患者治疗的数据有限。两项较早的RCT共纳入42例患者,但在缓解IBS相关症状方面并无显著效果。但这些试验的证据质量很低。大量间接证据表明洛哌丁胺可减少大便频率。基于其成本低、可用性广、副作用小等优势,洛哌丁胺可以被视为IBS-D治疗的有益补充。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延缓胃肠道的转运时间,尤其是对IBS-D效果明显。TCAs是治疗IBS患者症状的一种低成本选择,但有延长QT间隔风险的患者应慎用。
解痉药:是针对IBS患者的传统治疗手段,药物主要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如如奥替溴铵、匹维溴铵等和钙通道阻滞剂薄荷油。有研究指出解痉药可有效缓解IBS腹痛、肠道症状及改善全身症状。但是几年来其副反应问题屡见不鲜。
益生菌:用以调节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平衡,从而改善IBS的多种症状。常用制剂有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等。益生菌制剂在多种肠道系统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辅助治疗作用,但是由于不同个体的遗传、饮食偏好和生活习惯各有不同,预防和治疗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同时,缺乏快捷、准确、价廉的肠道菌群评估方法和标准,导致微生态制剂难以进行精准化治疗。而且目前临床中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使得微生态制剂治疗难以规范化。
利福昔明: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衍生物,是第一个非氨基糖苷类肠道抗生素,于年作为抗感染性腹泻药物在意大利上市,之后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胃肠道疾病,年被SFDA批准在我国临床使用。是一种口服非全身性肠道靶向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具均有体外活性。与其他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系统性抗生素相比,利福昔明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少,并且利福昔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可作为靶向肠道菌群治疗策略中的又一武器。
总结
IBS虽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但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IBS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内脏高敏感和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愿人们能正确的认识此疾病并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IBS的治疗目标是消除或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建议可家中常备利福昔明,希望大家都可以拥有快乐健康的生活。
end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