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的“肠享新声-肠道疾病医生教育项目”自正式启动后,已经邀请消化领域多位知名专家与青年医生进行专题报告与病例分享,通过系统梳理肠道疾病诊疗知识和进展,分享临床实际案例诊治经验和思考,来加强医生对肠道疾病的认知、提高诊疗能力、规范临床诊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是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却时常被忽视。因此,掌握其临床特征及诊治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肠享新声”近期特别策划两期访谈节目,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游苏宁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侯晓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医院邹多武教授担任访谈嘉宾,将围绕IBS的诊断和治疗展开讨论,带领我们全面认识肠易激综合征。
首期节目将聚焦IBS的诊断,看一看专家们面对症状多样复杂的IBS,是如何探明实质,做出正确的诊断。
内容概要
一、我国IBS诊断率低,认知不足是主要原因
邹多武教授:IBS属于一个症候群,因此有各种各样的症状。依据症状IBS被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尽管IBS并不是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但是因为症状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侯晓华教授:我国社区人群调查显示,IBS患病率约为6.5%,其中腹泻型占比多,便秘型占到了15%左右。但是,实际我国临床IBS的诊断率偏低。我们近期对门诊的例符合IBS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既往仅有5.8%的患者曾诊断IBS。造成诊断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
游苏宁教授:我国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以后,大众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急需加强有关IBS的科普教育以及医生的继续教育。
二、IBS存在症状的转变与重叠,病史询问至关重要
邹多武教授:IBS不同分型间症状会有转变,同时IBS与功能性便秘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重叠症状,因此需要临床医生高度